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凤诰公像图大明湖西南门铁保所书写的对联

位于江西萍乡芦溪县源南乡源溪村的刘凤诰祖居地—刘氏宗祠。

□张 俭

刘凤诰是乾隆进士,济南历史文化名人,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济南名士多——济南历史人物选传(一)》有一段他的简介。简介说刘凤诰出生年月不详,嘉庆六年(1801)担任山东学政,为时三年,后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嘉庆十一年(1806)迁兵部右侍郎

刘凤诰留给济南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传世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可谓经典,其与赵孟《鹊华秋色图》联袂成为济南文化的双璧。

对济南如此重要的一个人,我们理应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

清代学政的品级

据《清史列传》卷二十八载,刘凤诰,字丞牧,号金门,江西萍乡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探花,道光“十年故”。由此可知,刘凤诰逝于1830年;据同治《萍乡县志》,刘凤诰“年七十卒”,可推知其生于1761年;据《昭萍志略》卷十二艺文志《赐进士及第太子少保吏部右侍郎刘公墓志铭》,可知刘凤诰生于阴历1761年9月28日,逝于1830年1月9日。

刘凤诰是文坛大家,其与济南的交集是他嘉庆六年(1801)秋出任山东乡试正考官,副主考是内阁中书叶继雯,汉阳人,比刘凤诰中进士早三年,官职低于刘凤诰。主考完山东乡试,刘凤诰以太常寺卿之职授山东学政,主管山东文教科考三年。其间的1802年2月,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804年6月,迁兵部右侍郎;7月,转左侍郎;8月,山东学政三年任满回京。由此可知,三年学政任内,刘凤诰官职有过若干次变动。同年11月,刘凤诰因故降一级,补内阁学士,1806年5月,“复升兵部右侍郎”。

清代的省学政不是地方官,是京官出使,是天使(天子使臣),所以学政也叫学使。有的济南文史专著在介绍山东提学使罗正钧时,把他的官职写成“学史”,这是错误的。关于学政的品级,有人说是七品官,因为很多翰林院编修为省学政;有的说不可能,学政至少是三品,相当于副省长,因为学政在省里和布政使、按察使平起平坐,按察使就是三品官。还有说二品、四品、六品的,不一而足。

应该说,学政一职本身无固定品级,“各代原衔品级”,均保持任职前的职位和级别,如夏同善以兵部右侍郎(从二品)授江苏学政,陈宝琛以翰林院侍讲学士(从四品)授江西学政,徐炯以工部郎中(正五品)授山东学政,张之洞以翰林院编修(正七品)授湖北学政等。学政属于兼差(兼职),一般而言,学政的品级在七品到二品之间。

学政各代原衔品级并不意味着在任期内职务不能变动,其升降与否由朝廷决定,而不是地方官。如刘凤诰的恩师彭元瑞,1771年5月,擢詹事府少詹事;9月,任江苏学政;1773年10月,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1774年卸任学政,回京。刘凤诰也一样,其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及兵部右侍郎、左侍郎的职务,都属山东学政任内的提拔,与学政一职本身没有制约关系。所以,道光《济南府志》说刘凤诰“在(山东学政)任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再迁兵部右侍郎”是对的。

刘凤诰留给济南一副传世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此名联的来源是确定无疑的。一是1804年时任山东巡抚铁保留下的文字,“甲子七月,偕金门(刘凤诰)学使小集大明湖,金门得句,遂书之,以纪一时诗友雅会。”铁保是己酉科(1789年)会试副总裁,刘凤诰是他录取的门生。到山东后,二人由师生而为同僚、为好友,但不是上下级(铁保为地方官,刘凤诰是京官),也没有从属关系,但都常住济南工作;二是清道光元年(1821)山东乡试第四名、举人王培荀《乡园忆旧录》的记载,王培荀与刘凤诰年代较近,其卷四载:“刘金门夫子与铁冶亭抚台(铁保巡抚)泛舟共作一联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不可移置他处也。”对泉城非常热爱

在山东任职三年,刘凤诰有很多创作,只是较少为人提起。比如,他写过珍珠泉《次太庵中丞珍珠泉庭前喜雪元韵》,写过大明湖《泛舟大明湖》,写过千佛山《次太庵中丞登城望千佛山诗原韵》,写过柳树《柳缐赋》,写过荷花《荷翻北影潭》,写过济南的春《题元恩春郊试马图》,写过济南的冬《初冬望湖上》,写过济南的雪《雪夜同人招集湖上和昙绣方伯韵》,写过济南的雨《喜雨歌》,写过济南的月《雪后蒋伯生诸君子邀往湖上看月》,写过济南的茶《试院煎茶》等。

在他所有的有关济南的创作中,大明湖出现频率最高。其官衙山东学政署就在大明湖南岸,衙门与通常的做法不同,大门北开,面向大明湖。刘凤诰天天耳濡目染,日日风景入帘,时有妙语迸发,如“半面林湖瞰我扉……一条城近带如围。”“四面荷亭绕,虹桥界碧潭。”“七十二泉好,灵渊汇北浔。化为珠万斛,照见佛千心。”“看山不登山,山翠窥城浅。”“南山亦靓好,画屏供倒插。”等,足证他的阔大视野和浪漫情怀,正所谓明湖柳翠,荷花亭亭,水翻碧波,佛山倒影,从中我们不难见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痕迹。

天生是大才子

刘凤诰“少颖异……观书十行俱下,日试万言可倚马待”,而且受到江西学政蒋元益的特别栽培,亲自取入县学。蒋元益卸任时甚至将他带到京城单练,退休后又将他带回苏州,专门培养了四年,差不多是一对一培养了个博士后,并助他18岁考中举人。刘凤诰的另一位恩师彭元瑞同样是楹联高手,彭元瑞有题镇江北固山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刘凤诰深得各位名师的真传,28岁考中一甲进士第三名探花。乾隆五十五年(1790),新科编修刘凤诰为乾隆恭撰八十大寿颂词,乾隆一见倾心,赞不绝口,“尤悚西江大器称,文章气节几人能。及兹年少勤培植,吾即神尧耄已增。”1801年春,刘凤诰出任山东学政前,曾扈从嘉庆皇帝谒乾隆陵墓,正巧,前方传来打胜仗的消息,所谓“军捷”至,刘凤诰提笔立就二联进呈,嘉庆皇帝感叹,刘凤诰有曹子建之才,才思敏捷,即命增入《上陵祝文》。数字入诗娴熟

刘凤诰的诗句,有的与大明湖楹联如出一辙。如《次常山县》“百丈牵连九十滩,苍烟杳杳越溪寒”;《哭高彭泽师》“最苦七年三奉袂,顿教哭寝泪沾膺”;《过瑶镜轩登楼作索秋圃和》“九十春光三十周,江城如画望中秋”;《渡鄱阳湖》“落日一丸平野尽,寒云四面大湖低”;《鄱湖冬涨成二十韵》“一湖水散百湖干,百湖水吸一湖宽”,等等。刘凤诰曾有题萍乡源南乡源溪刘氏宗祠对联,也是巧用数字:“六代大夫一二品,九重恩遇百千秋”。刘凤诰对杜甫的诗歌有过专门的研究,曾集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和《咏怀古迹》各一句组成新联:“三年奔走空皮骨,万古云霄一羽毛”。因此,“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一广为流传楹联的诞生不是偶然的,纯属信手拈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举。

在山东和济南期间,刘凤诰繁忙公务之余,写有很多佳作,他以自己对济南的钟爱,写过济南的弯月,济南的城头,济南的迷蒙,济南的梢柳,济南的荷花,济南的扁舟,济南的雨雪风,济南的春秋冬……

既然刘探花这么热爱济南,赞颂济南,书写济南,当初的山东学政署就在大明湖南岸,留有刘凤诰的足迹和诗文,如能为刘凤诰在大明湖建设一处纪念馆,当是一桩风雅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