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黄宗英?怎么驮?用自行车驮!那是70年前的事了。

不久前,黄宗英溘然辞世,我心里很是难过、惋惜。回想起1951年夏天与她的一次邂逅:为请她来学校做报告,我骑着一辆很旧的自行车,在一条小路上驮着她走了一个来回。那次不寻常的同行,来回有一个半小时吧。

事情是这样的: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成为响遍祖国大地的口号。一首战歌《走向军干校》让年轻人热血燃烧。那时,我是上海中学的高中生。有3000多名学生的上海中学,竟然有300多名学生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参干。

学校团委为了进一步激励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组织了一系列的报告会,例如复旦大学的陈望道先生就应邀来上海中学发表过振奋人心的演说。而新中国成立前在党的领导下参加过许多进步活动、拍过多部进步电影,在青年学生中有很大影响的电影演员黄宗英,也是受欢迎的报告人。

上海中学团委决定邀请黄宗英来校做报告,得到了校领导的积极支持。当时我16岁,是上海中学的团委委员。

学校团委把邀接黄宗英的任务交给了我。

怎么把这样一位有影响的知名演员接到上海中学来?校领导和团委书记都没有交代,任务就交给我了。当时上海中学没有什么小车,只有一部经常掉链子的大卡车,我还没有权力调动它。怎么接黄宗英?我只有一辆自行车,旧的。好,就用它了!黄宗英住在徐家汇,也就是今天上影集团所在地附近。而当时的上海中学地处郊外。按现在的导航地图,走如今的近路,骑车最快也要34分钟。

到黄宗英家有两条路可选:一条大路是石沙路,路远且来往车辆较多。另一条是小道,路窄,中间要过几个窄窄的石板桥,约半米宽,还没有栏杆。年少气盛的我,选择了可抄近路的小道,问清了地址,很顺利地找到了黄宗英的家。她住在二楼,我到时,她显然已知道我的来意。这位大明星没有一点架子,很热情地把我让进屋,坐下,又让保姆倒了一杯茶。赵丹——她的丈夫也出来和我打了招呼。

我坐在那儿很是拘束,问一句答一句,有点不知所措。便说:“走吧!”“怎么走?”我说我骑自行车驮你。黄宗英问:“你车技怎么样,能行吗?”我胸有成竹,说:“没问题!”于是推车,跨上,慢蹬,让她上来。她和赵丹打了个招呼,便轻快地跳上了我的自行车后座。当时她也就二十五六岁吧,穿一件很流行的“列宁装”,跳上自行车后座,就跟着我出发了。

对我来说,在乡间小路上骑车很轻松,她倒也很适应。就是遇到小石板桥时,会问我:“你行吗?要不要我下来?”我答得干脆:“行!”安全地过了一两座小石板桥后,她就放心了,不再问。一路上说了些什么话我记不准了,无非是你叫什么,多大啦,几年级。我一生就和她见过这么一次面,但两个人都很轻松。

骑了七八公里的路,半个多小时后就进了上海中学后门,又驮她到了大礼堂门口,同学们列队欢迎,报告会随后开始。那天她讲了什么?记得她讲了新中国成立前党领导下的革命和进步文化活动,讲了建立新中国的骄傲与自豪,讲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讲了祖国的召唤,青年学生应当踊跃参军、参干。不愧是名演员、大明星,思想进步,口才又好。一口气竟讲了两个多小时,报告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结束了,怎么样?不像如今请大腕、明星,要给红包,要招待,还要专车送回。报告结束就是结束了!还是用我的自行车原路返回,把她驮回去。只是回去的路上天色渐暗,遇到小石桥时我更小心。有时就让她下车自己过,然后再跳上来。这样又是半个多小时,把她安全送回了家。

做完报告,学校没安排她吃饭,回到家她倒想起我也没吃过饭,说回学校吃不上饭怎么办,就吩咐保姆塞了两个包子给我。

完成了接送大明星的任务,我咬着包子回到学校,特别高兴!

弹指之间,数十载悠悠岁月,闻名全国的艺术家黄宗英仙逝了。回想当年用自行车接送这位大明星穿小道过石桥的逸事,细思世道和人心的变化,我无比感慨!

吴林 口述 蔡康成 整理
本文口述者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原党委书记 本文图片来源:解放日报资料

栏目主编:黄玮 本文作者:吴林 口述 蔡康成 整理 文字编辑:黄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