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应天后不久,下令铸造铜钱,从一钱到一两不等,称为“应天通宝”,或者称为“大中通宝”,与历代铜钱同时流通使用。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元璋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从此开始对所辖机构进行改造。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朱元璋批准中书省所请,制定钱法,在应天设置宝源局,继续铸造“大中通宝”铜钱,规定与元朝纸币的兑换比例,四百文为一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以代替不断贬值的元朝纸币。当年铸钱四百三十一万缗,两年后增加到三千七百九十一万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法是指货币制度,“缗”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 朱元璋在应天府自称吴王。

四月,朱元璋下令江西行省设置货泉局,铸造大中通宝铜钱大小五等钱式。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

三月,朱元璋令户部和各行省铸造“洪武通宝”铜钱,分为五等:十钱重一两、五钱重伍钱、三钱重三钱,二钱重二钱,小钱重一钱。

各行省都设立宝泉局,与宝源局同时铸造铜钱,严禁民间私自铸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二月,朱元璋下令把大中、洪武通宝大钱改铸为小钱。最初宝源局铸造的新铜钱都在背面铸“京”字以表明产地,后来宝源局铸造的新铜钱大多不再铸“京”字,百姓认为没铸“京”的铜钱是私人铸造的,不敢使用,为方便百姓使用,因此改铸为小钱。

铸造铜钱需要用铜,当时铜矿开采量不多,铜比较缺乏,根据学者分析,洪武年间,每年可为每人铸造三文铜钱。

为了收集更多的铜来铸钱,官府曾责令百姓交铜,百姓被迫砸毁器皿上交官府,但是数量有限,仍然满足无法经济运行对流通货币的需求。

铜钱价值低,比较重,携带很不方便,很多商户在元朝时习惯了使用纸钞,不愿意用铜钱交易。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朱元璋开始谋划发行纸钞。

北宋初年发行的交子,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

元朝仿照宋朝的做法也发行纸钞,不过宋朝、元朝发行纸钞往往以金银或丝作为钞本,即储备金;纸钞可以随时兑换金银,金银也可以随时兑换纸钞。

元末元顺帝发行没有钞本、不能兑换金银的至正交钞,发行后不久便迅速贬值,物件极速上涨。

明朝建立初期,经济百废待兴,难以筹措到巨额的储备金,于是朱元璋决定发行纯信用纸币,不需要任何实物做抵押,依靠朝廷的信用保证其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武七年九月,朱元璋下令设立宝钞提举司,为发行纸币做准备。

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下令印制大明通行宝钞,以桑穰为制钞原料,横额印有“大明通行宝钞”六字,与铜钱同时流通,伪造者斩。

大明通行宝钞有六种面额,分别是一贯、五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一贯大明宝钞的价值相当于一千铜钱,一两银子,四贯大明宝钞的价值相当于一两黄金。

禁止民间使用金银买卖货物,违者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