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奢

赵括乃战国时期赵国出色将领,自幼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经验,也不懂得如何灵活变通。

也就是说,赵括并不全是纸上谈兵,他有军事才能,只不过技不如人。

“纸上谈兵”成为赵括的代名词,后世人只要一说到“光说不练假把式”,就会想到赵括,因此他背负骂名两千余年,更被视为反面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赵括将军并不是一个只会空谈的人,当时国内政治混乱,敌人又是秦国,才导致他失败。

导致赵括失败的战役正是“长平之战”,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也是整个战国时期伤亡最为惨重的一场战争。

主要人物有秦军将领白起和王翦、赵国将领廉颇和赵括,最终以白起坑杀赵军40多万士兵而告终。

赵括作为一名军事将领,战争失败肯定有他的问题,但不应该全归责到他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临阵换将

长平之战时,赵括接到命令前往前线作战,将长期以固守方式抵御秦国军队的廉颇换下。

赵括上场后将廉颇设下的防御全部扯掉,并重新安排了战术,就连廉颇极为信任的副将也全换成了他自己的人。

就在赵国换将领时,秦国同样也换了将领,那就是从无败绩的白起。

白起告知士兵不要讲临战换帅的消息透露出去,所以,赵括当时并不知道对方将领已经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括随即将廉颇的防御策略改变,选择主动出击,结果可想而知,最终战败了。

很多人会认为赵括很愚蠢,廉颇曾靠防御策略成功抵御秦国军队,赵括却自以为是的改变战略,这是为何?

当时廉颇在前线表现的并不好,所以赵惠王才让赵括去取代,《资治通鉴》中记载:“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

由此可以看出,在秦国将领还未换成白起之前,秦军就已经多次打败廉颇,而且杀了不少副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粮食不足

廉颇年事已高,精力和体力都没有对方将领好,赵国也没有更多优秀将领可用,所以他只好选择防御,坚壁不出。

所以说,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都是秦国占优势,再加上奸臣从中挑拨,赵王不满意廉颇的表现才决定换将。

在长平之战中,赵括的军队被白起团团围住,失去与大部队联络的机会,与此同时,粮草也被切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时候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如果没有粮草,整个军队就会不攻自破。

而在后面赵军40人士兵投降时,白起之所以将他们坑杀,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粮草问题。

据记载,赵军当时一共断粮46天,在被秦军打败之前,内部已经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粮草问题同样也是赵惠王认为廉颇已经不中用的原因之一,一味防守不进攻,军营内的粮草同样面临着不足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错怪赵括

为何秦军能将赵军牢牢困住46天?其实除白起外,秦王还组建了另一支秘密力量,他们主要拦截赵国军队通过其他途径运送粮食。

由此可以看出,白起领军在前线打仗,后面有秦王亲自动员的民军拦截粮食,这一仗他们抱着必胜的决心而来。

面对当时的情形赵括不能再选择防御战略,只能主动出击,他也顶着很大压力,因此不能全怪罪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赵括也存在问题,他当时急于建功立业,就是因为太心急,所以低估了对面的实力,认为更改廉颇的战略可以成功。

廉颇身为赵国老将,他有资本与赵王对质、提出反对意见。

而赵括当时只是一个毫无战绩的年轻人,他没有资本提出任何异议,只希望君王能给他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自己一举成名,名垂青史。

所以赵括才积极投身到战场上,把君王的意志当成自己的意志,导致最终战败,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赵括此战能成功,他真的会成为名垂青史的大英雄吗?

我想会的,因为“乱世出英雄”,只有战争才能彰显出他们的真正实力和雄才谋略。

很多时候,人们只能看到一场战役中的大英雄,却忽略了普通人的贡献。

而对于每一场失败的战役,都要从中找出一个人当“替罪羊”,以此来遗忘其中的历史形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用大篇幅讲述了“长平之战”这场战役,前因后果非常具体。

世人皆说赵括“纸上谈兵”,其实如果站在一个年轻人的角度来看,他确实有过错,但不可以用“纸上谈兵”一直来否定。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