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寿图,绢本,纵122厘米,横52.7厘米。设色绘山崖一角,苍松斜伸。一文人闲坐石台之上,仰目远眺,旁侧一童子持杖侍立。临溪疏竹丛生,远山寥寥而成。山石用斧劈皴,松树用笔奇崛。右下角行书“马远”单款,画幅上端有宋宁宗赵扩行书七言诗,落款“赐王都提举为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和靖梅花图,传马远作。他四十多岁起长期隐居杭州孤山,直到八十三岁卒于孤山,葬于孤山,时人多误以为他是“钱塘”人。一生不娶不仕,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逋尝自为墓于其庐侧。年六十二卒,州为上闻,仕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雨富士图卷,绢本设色,纳尔逊-艾金斯艺术博物馆藏。马远的画风格独特,富有诗意。其山水师法李唐,多画江浙山水,善作平视或仰视的构图,树木杂卉多用夹笔,用焦墨作树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石溪凫图,26.7X28.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画面采用对角线式构图,正是山不见巅、树不见顶的边角截景。该副图款署“马远”。钤藏印:“ 潞王宝”、“茅林心赏”、“阿蒙”、“于腾私印”。画面左上方是立于水中的峭壁一角,近处山石运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刚猛烈,简练概括,尖梢处如铁钉一般尖利峭拔。远处坡石则先用重墨勾出轮廓,再用水笔迅速渲染、晕淡,一遍成形,产生微妙的明暗过渡。这种画法不同于南宗山水的层层积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下把杯图,设色绢本,25.7×28厘米,天津市博物馆藏。画中虽未具款印,经鉴定专家组鉴定,定为南宋马远真迹。 虽只一开册页,然画面“小中见大”,笔墨颇见生动精逸之境。此构图看似平夷,实则“平中生险”,尽显山涧深峻幽险之气。此图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的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有诗句曰:“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似乎正是这个意境。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的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用笔上,画家将山石扩大了斧劈凌厉的皴法,又以勾线之笔将山石润染的色墨交融,轻快直扫的用笔,以及棱角分明的点苔勾线,让人深感笔墨墨色淋漓般的畅快。马远独具魅力的勾线画风,对南宋后期院画的影响深远。马远供奉内廷,其画深得帝王贵胄们的亲赏。在绘画的章法上,马远应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重要突破。马远构图辄以“以偏概全,小中见大,只画一角或作半边景物,以凸显山林广大幽然之空间”。此图便是典型取半边景物而创作的代表传世精作。在笔者看来,这幅画除了人物外,最出彩的地方便是两竿灵动相交的清竹,画家为了打破画面的平整无奇,意将竹篁婀娜多姿的线条写得摇曳生动,使画面顿感鲜活。这就较为符合画家“写竹笔势多横斜之态”之妙姿。画上亦有较为重要的楷书诗句题跋“相逢幸遇佳节时,月下花前且把杯”,之所以说他重要,因此诗句是宁宗皇后杨氏(杨妹子)所亲书,故而就显得十分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