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18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将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中美2+2高层战略对话。这将是今年1月拜登政府上台后中美高官首次进行面对面会谈,也是去年6月杨洁篪与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夏威夷会谈后,中美高官再次会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中美高层将在阿拉斯加州举行战略对话。《华盛顿邮报》报道截图

消息公布后,白宫发言人普萨基特意强调,对话将选择在美国举行,而且要在美国国务卿访问完亚洲两个重要盟国(日韩)之后进行,“这对美国非常重要”。拜登政府公开释放了这一信息:即使与中国进行世界瞩目的高层对话,其优先次序也一定要置于美国与其全球盟友的会晤之后。

可是,美国的盟友们,真的跟拜登政府就是铁板一块吗?

拜登上台以来,试图以“盟友+规则”为基准,与中国在多领域展开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拜登虽然多次高呼“America is back(美国回来了)”,但一个“自由主义秩序的全球领导者”美国即使真的“回来”了,它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包括美国的盟友队伍也已今非昔比了。看看今天美国的“遏华朋友圈”,从内到外可以分成三圈:

第一圈,“五眼联盟”国家,特别是其中的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澳、加三国最近在反华上跳得比较凶,在涉疆、涉港、人权、新冠病毒溯源、华为等问题上,多次造谣攻击,直接挑战中国原则立场和底线。

从民族和文化渊源上看,这三国与美国本土白人(WASP)都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信奉基督教新教,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宗教基础和相似的价值观;从政治上看,它们更是美国在全球最紧密的盟国。英国国力虽已衰弱,但至少表面上一直维持和美国的“特殊伙伴关系”,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则始终唯美国马首是瞻。

最近英、澳、加三国对中国的攻击,当然有其基于国家利益基础上的核心关切,但不能排除是在借此向“老大”美国新政府递交投名状,某种程度上担当的是“出头者”角色。

对这类国家,我们的反应可以是8个字——亮明底线,勇于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吴若兰3月3日在推特上抱怨自己的文章无法被分享。(Twitter@Caroline Wilson截图)

3月9日,外交部欧洲司负责人召见了英国驻华大使吴若兰,就其在社交媒体发表不当署名文章提出严正交涉。凡此种种,中方一再对英、澳、加等国严重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表达严正立场。在坚守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我们该反击就要反击,该顶就要坚决顶回去。

第二圈,以法、德为代表的欧盟国家。

法、德在其中最为典型,可以说是“处在夹缝中的国家”,既在西方阵营,不能事事违背美国的意志,同时它们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全球利益格局上也有自己的价值和利益诉求,也有争当世界大国的雄心。

例如,最近法、德在南海海域都搞了很多小动作——法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在南海海域显示军事存在的“急先锋”,继2月初派遣“红宝石”级核潜艇“翡翠”号奔赴南海之后,又派出“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雷电”号前往南海巡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法国海军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雷电”号(资料图)

德国宣布,一艘德国护卫舰将于今年8月启程前往亚洲,并在返航途中穿航南海,它将成为自2002年以来首艘穿航南海的德国军舰。

与此同时,美军军机和战舰在南海炫耀武力的行动有增无减,十分嚣张。有评论称,南海已成为“大国角力场”。

这一态势凸显出法、德等国“夹缝中求生存”的心态。法、德等国对特朗普时期奉行的“美国优先”和单边主义政策非常反感,对拜登新政府也有不信任的一面,但它们毕竟是北约成员国和美国盟友,必须要在某些领域做一些事情呼应和配合美国的战略意图。另外作为欧盟领头羊,法、德也要维护其在南海海域所谓的“航行自由”,其舰队挺进南海地区,搞一个“南海几日游”,更是为了刷存在感。

但同时,法、德深知,它们的全球利益与中国早已互相嵌入、深度绑定。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危机中,中国在抗疫和疫苗全球供给上的出色表现,已足以证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以及深度融入世界的能力与意愿。法、德深知,它们根本脱离不了中国,更遑论追随美国与中国搞对抗和“脱钩”。2020年年底,法、德领衔的欧盟,顶住特朗普政府和拜登团队的巨大压力与中国谈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法、德所代表的欧盟,中国同样可以做到8个字——合作为主,求同存异。该合作的要合作,该斗争的也不要退让。

第三圈,以日本、印度为首的印太国家。

所谓的“印太同盟”是特朗普时期在地缘政治领域拼凑起来的一个“遏华朋友圈”,其执行的就是围堵中国的“印太战略”——一个标准的带有浓重冷战色彩的战略。美国支桌,拉着日、印、澳三个印太小伙伴搞起了“四方对话”,但“四方对话”并非“四国同盟”,它们在处理与中国关系的问题上同床异梦,利益诉求并不一致。

3月12日,拜登首次主持召开了美、日、印、澳“四国峰会”。峰会议题非常广泛,并非单纯的传统安全和地缘政治议题,但其核心意图不言自明,就是要“围堵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3月12日,美国总统拜登(左一)在白宫与“四方安全对话”成员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屏幕内从左至右依次为日本首相菅义伟、印度总理莫迪、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法新社)

峰会达成的一项重要成果是组建新的全球疫苗供应体系,即充分发挥美国的科技研发优势和印度的制造业优势,实现“美国研发——印度生产——美日资助——澳大利亚支持”的疫苗生产供应新链条,以在疫苗全球供给上实现“去中国化”。这几乎可以看做拜登政府“重塑‘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战略的延续。

拜登在供应链上“去中国化”的战略意图虽然清晰,但执行起来肯定将大打折扣。美国自己储存着超量的辉瑞、阿斯利康新冠疫苗,但一支也不允许流出国外,这充分体现了疫情危机下一个超级大国在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上的自利。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资格领导并执行一个“去中国化”的疫苗生产供应链呢?

即使是与中国存在战略竞争的日、印两国,也不可能在中美之间完全选边站。日本是美国最忠诚的盟友之一,日美同盟始终是日本战后的外交基石。但从安倍执政后期到现在的菅义伟时期,日本明显在之前“倚美抑中”的外交政策上有所后退。因为中国市场太大了,中国与日本在经济、贸易、文化、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利益绑定太深了,配合美国对中国进行围堵,甚至与中国“脱钩”,显然不利于日本国家利益最大化。

又如印度。印度有自己“有声有色”的独立大国梦,近年虽然跟中国频频发生边境危机甚至冲突,但印度仍然希望单独跟中国讨价还价,而非一味拉美国为自己撑腰,更不愿美国利益过度染指南亚。可见,所谓的“印太同盟”,各方的小心思多,心态也很复杂,美国虽然有这个意愿,但这桌局最终很难真正组起来。

对它们,我们还是应该做到8个字——找准弱点,各个击破。

其实,不管是拜登试图通过拉拢盟友的方式孤立中国,还是特朗普以单边主义和霸凌姿态肆意挑战中国,都说明,美国的执政层正在树起一个新的“对手”。

拜登在上台之前曾说,中国是美国在全球的“最大竞争对手”。上台之后,深受拜登信任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3月初公开表示,中国是“21世纪世界最大地缘政治考验”。布林肯更是将中国列为美国新政府的8大挑战之一,还进一步表示,与中国“在该合作的地方合作,在该竞争的地方竞争,在该对抗的地方对抗”。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轮廓日渐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3月3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国务院发表外交政策演说。他列出了美国外交的八大优先,其中之一是应对中国挑战。

寻找对手、打压对手,对此我们应不足为奇。西方文化本身就是重在“分”的文化,美国从建国之初,一直处在“寻找对手——和对手斗争——打败对手——再次寻找对手”的循环往复当中:独立之初与英国殖民者战斗,19世纪和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西班牙发生战争;20世纪先后加入两次世界大战,和两大强权国家德国、日本开战;二战后又和其全球最大对手苏联展开激烈的冷战。

200余年“战斗”的经历,造就了美国超级强悍的勇武性格和全球霸权地位。如今,在冷战结束、美国一度打遍天下无敌手之后,时隔30年,美国两党和精英阶层终于又找到了一个“共同挑战”——中国。与中国竞争,已成为美国朝野上下的共识。所以,不管是谁上台,对华执行强硬路线恐怕都将是政策趋向。

另一方面,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正如布林肯所说,“在我整个的职业生涯中,内政和外交的区别从未如此之小”。团结对外、树立“对手”,如果能让严重撕裂的美国政治能找到那么一点点共识,那中国也算尽了“绵薄之力”吧。

对此,中国确实既要保持足够警惕,也要保持足够定力;既要坚持原则、勇于斗争,也要求同化异、谋求合作;既不要乱了阵脚,也不能迷失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文、编辑 |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