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时报网

如果要在A股中寻找未来值得长期关注的“黄金赛道”,医药行业或许榜上有名。很多普通投资者可能对于白酒行业的投资热情很高,但对医药行业却望而却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医药行业的专业性较强,研究门槛较高,难以把握投资的节奏。

关于投资医药行业的难度,连巴菲特都曾说:“我不会试图选择出某一家单独值得投资的制药公司股票,因为要在医药行业挑选出最后的胜利者,实在太困难了,因此我宁愿同时买入一篮子主要制药公司的股票。”

其实,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虽然在医药行业中挑选出“最后的胜利者”较难,但选择一只优秀的医药基金,是一种较为省心的投资医药行业的方式。作为一家以主动管理能力见长的基金管理公司,广发基金汇聚了一批研究功底扎实的投资人才,深耕医药行业研究的基金经理吴兴武便是其中之一。

广发医疗保健基金经理 吴兴武

据了解,3月4日至3月17日,拟由吴兴武担纲的新基金——广发创新医疗两年持有期混合(A类:010731,C类:010732)在工商银行、广发基金直销等渠道发行。该产品为混合型基金,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比例为60%-95%(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不超过股票资产的50%),投资于创新医疗主题相关资产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

“生物+化学”双学历背景 深耕医药行业

从学术背景和从业经历来看,吴兴武是一位典型的科班出身的医药基金经理。他本科专业为化学,毕业时正逢中国药品研发外包、生产外包行业的起步阶段,到了研究生阶段则主攻生物学。化学专业的背景能帮助吴兴武理解医药公司的护城河到底有多深,生物学的背景则能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药物作用机理、药物研发过程以及创新药研发过程。

吴兴武于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公募基金行业,专注医药行业研究;2010年加入广发基金,先后担任研究发展部研究员、权益投资一部基金经理助理;2015年2月开始管理广发轮动配置基金,2018年10月起担任广发医疗保健基金经理。

吴兴武接手广发医疗保健时,正值A股市场调整,沪指从3587点一度下探至2400点,基金净值也出现波动。幸运的是,时间证明了医药行业的长期投资价值。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26日,吴兴武管理广发医疗保健近3年,任职期间累计回报240.60%,年化回报41.18%。

坚持长期投资 关注“不变”的要素

吴兴武在介绍个人投资理念时提到:“我的初衷是做比较纯粹的长期投资,我关注更多的是不变的东西,或者说是可持续的东西。” 他相信长期积淀的东西是可持续的,是有生命力的,做投资赚的并不是变化的钱,而是不变的钱。一个企业的增速阶段性放缓,并不会构成他卖出的理由,他关注更多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发生变化。

“我不会过多关注一家公司这个季度的增长到底是20%、30%还是35%,当期增速波动对我来讲并不重要,我更关注这家公司5年、10年能否实现可持续经营和发展,赚的是企业长期的钱。”吴兴武说。

从组合管理来看,吴兴武管理的广发医疗保健换手率低,持股周期长。 根据基金季报披露的信息,自吴兴武接手以来,2018年4季度至2020年4季度(9个季度),广发医疗保健前十大重仓股中仅出现过20只个股,持股时间长、换手率低,有5只个股每个季度都被重仓持有。

看好医药行业的三大细分赛道

最近一段时间,医药生物板块调整幅度较大,不少投资者对板块表现比较担忧。吴兴武认为,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逻辑没有改变,在消费需求升级、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创新是医药行业的主线,长期看依然有较好的投资机遇。具体到细分行业,吴兴武看好未来医药行业的三大赛道:一是创新药,二是高端医疗服务,三是创新医疗器械。

第一,创新药及产业链。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药物。相对于仿制药,创新药物强调化学结构的新颖和新的治疗用途,且该化学结构尚未成为上市药物或没有取得专利保护。创新药产业链主要是指在创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靶点选取、靶标确认、确认成药分子、临床前药理毒理试验、临床试验、药品生产等环节。由于创新药的研发环节众多,药品企业会将部分需求外包给这些环节的服务商。

第二,高端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更多是解决基本就医问题,而民营医疗机构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在中国这个领域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吴兴武看好有明显创新基因或者有明显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这类企业的科技属性更强,对专业程度的要求更高。

第三,高端医疗器械。指技术及科技成分较高的医疗器械,既包括以PET-CT、PET-核磁、大型放疗设备为代表的大型设备,也包括以手术机器人、化学发光诊断仪器为代表的中型医疗设备,还包括以支架、可穿戴设备、骨科产品为代表的小型医疗器械。(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