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医生和患者,本该是对抗病魔的并肩战友,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然而当下的医患关系,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有时医患双方却成为对立面,甚至剑拔弩张。

为进一步探索化解医患纠纷的解决之道,从2011年起,由各区司法局主导的第三方介入的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机制在上海正式推行。当年8月29日,黄浦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对外接待,如今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组织调解员开展业务学习

2015年夏季的一天,黄浦区医调委门口忽然聚集了大批人员,举着吴肖(化名)的遗像,齐声喊口号,要求为其讨回公道,声音越喊越大,引发了路人驻足围观。

医调委首先想到的不是报警和驱散人群,而是走入人群中了解情况并与事发医疗机构联系,经了解,这批人员主要为死者吴肖的家属及同事,一个月前,吴肖接受了痔疮手术。在人们看来,痔疮手术是个小手术,甚至都不用住院,但没有想到,做好手术的当天下午,吴肖因心原性猝死在家中亡故。

一个小手术为什么让吴肖丧命?原来患者曾做过心脏瓣膜术,之后便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但在做痔疮手术期间,不但停用了抗凝血药,反而使用了凝血药物,这是造成吴肖死亡的主要原因。吴肖家属因此向医院提出了高额赔偿要求。

几轮沟通下来,家属的情绪渐渐平静,但对于赔偿的金额绝不退让。调解员也了解了医疗机构方面的意见,他们认为吴肖的死亡主要是由于自身疾病造成的,医方在手术过程中的做法符合常规,不应承担责任。双方分歧较大,第一次调解以失败告终。

十几天后,吴肖的家属朋友近百人又聚集到医疗机构门口,为防止事态变的更加严重,调解员立即赶往现场,通过苦口婆心的劝说,才让双方同意再次沟通。

这时,调解员趁热打铁,告知医方在对吴肖的治疗过程中未综合考虑吴肖的身体状况,术前对风险的评估做得不到位,应该对吴肖家属进行赔偿,医方采纳了意见,调解一度有了很大进展,双方约定一周后在黄浦区医调委签订书面协议解决该纠纷。

然而,一波三折,到了签约当天,吴肖家属内部却出现了分歧,调解再次停滞。

调解员继续与吴肖家属耐心的进行沟通,另一方面积极与医院协调。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并完成了司法确认。不到一个月,一起“声势浩大”的医患纠纷在调解员的及时干预下,得到了有效化解。

组织医疗机构开展沟通会

十年来,通过对一件件医患纠纷的切实解决,人民调解已经成为化解医患纠纷的主渠道。从刚开始的每年受理案件50件,调解成功率只有30%,到现在年受理案件500件,调解成功率突破80%。黄浦区医调委走过了一条十年磨一剑的道路。

黄浦区医调委通过聘用具有医学背景和法律背景的调解员,在黄浦区司法局的指导下,始终保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客观、独立、第三方的立场,为医患双方提供一条免费、便捷、快速的纠纷处理通道。

截止到2020年12月底,黄浦区医调委累计接待近四千人次,受理医患纠纷三千余件,居全市前列。调解成功两千余件,协议金额累计超过一亿三千万元,协议及时履行率100%。

组织调解员旁听医患纠纷类案件的开庭审理

黄浦区医调委在处理好医患双方通过现场申请进入调解程序的案件基础上,主动向前一步,积极上门调解,将正在医疗场所发生的纠纷矛盾引导到医调委进行调解,为出行不便的市民提供上门登记、受理、签约服务。

医患纠纷调解绝不能单打独斗。黄浦区医调委在不断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的同时,引入专家咨询程序,为疑难、复杂医患纠纷案件的调解提供更加专业的医学意见和法律意见支持;并积极引入医患纠纷保险机制,从源头上为医患双方建立保护措施。

医患纠纷的化解,只做好调解工作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做好预防工作。黄浦区医调委定期与区内的各级医疗机构互相开展业务学习讨论会,将近一段时期受理的纠纷中医疗机构高发问题及时向医疗机构反馈并给出改进意见,以预防该类问题持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