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乡村的发展速度迅猛。宝应县射阳湖镇马墩村从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村庄,变成如今水泥路通全村、家家奔小康的村子,马墩的老人、医务工作者,十三任村支书,他们一年年地看着村子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马墩村,因马姓而得名,地处射阳湖镇域西南端,东至朝阳河与姬风、泗河村相隔,西与望直港镇以三横河为界南至丁狮河与鲁垛镇毗邻,北至宝射河与姬风村相连,由马墩、房墩、高墩、杨舍4个自然村庄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讲述人:潘瑞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瑞甫,今年65岁,村卫生室医生, 2003-2007年曾任职村支书。1973年到村卫生室工作, 2002年到村做社长、主持村工作,同年入党。

卫生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1968年,天平乡推行大队合作医疗制度,各大队建立合作医疗室,保证小伤小病不出村。

乡村医生潘瑞甫于1973年到马墩村合作医疗室上班,那一段时间的问诊量让他震惊,肠道感染的病人特别多,正常每天有几十个,最多一天有100多人拉肚子。那时村民的饮用水都取自河道的水,内河的水面是绿色的,一下雨直翻泡泡,水源直接影响着村民的身体健康,村里50岁的就是老人,60岁的人就算高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年,乡创办大队合作医疗室,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及时处理转送危重病人到公社卫生院或县级医院治疗。由于村当时的条件有限,没有诊室,医生都是挎个诊箱走乡串户到村民家中出诊,那时的乡村医生都叫赤脚医生,而在马墩村,这个说法十分贴切形象,马墩河道多,遇到雨天或是要过小河,医生都是挽起裤腿,赤脚蹚水、过河。1984年,村卫生室成立,负责全村医疗、卫生、防疫保健工作。1989年后,马墩村有了临时卫生室,老百姓就医条件好转,医生也有了固定的地方接待就诊村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吃水的源头不从根本上解决,子孙后代的健康就有隐患,1989年10月,马墩村群众集资,建成天平乡第一家村办自来水厂。饮用水的改善使肠道病人明显减少,村民健康得到改善,寿命也在逐年增长。

2002年以后,马墩村新建卫生室,一般病人都能在村卫生室就地及时接受治疗。2013年,根据国家卫计委的精神指示,建立为民服务新机制,推动乡村卫生工作,射阳湖镇启动“家庭医生暨健康团队服务”,马墩村对老人儿童糖尿病等的重点人群、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普通人群这三类人群,建档立卡40户、82人,每个月服务一次,对行动不便的人群上门服务。马墩村卫生室两名医生服务2207位村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肠道感染几乎没有了,马墩村民现在平均年龄77岁,65岁以上的老人有80多人。年龄最大的一位名叫杨乔的老太太,今年100岁,她的女儿60多岁,大媳妇房大英也已79岁。

2

讲述人:徐兆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兆礼,今年72岁,1987-1996年任职村支书。

路畅通负债清,旧面貌换新颜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最大的改善还有道路,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

马墩村在镇西南角,交通不便,村庄河道纵横,以船代步,4个自然村落互不相通,过往频繁的河道, 多用一根柳树棍架在河两岸作桥,路面高低不平,曾有顺口溜“汽车开不到,轮船不停靠,自行车骑在路上直跳。”

勤劳的马墩村人一步步积极地努力改变现状。60年代中期,开垦芦苇荡,种植水稻油菜。70年代,筑圩造田,发展农业生产,粮食得以保障,生活水平逐步改善。80年代,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开垦荡田,发展以荷藕种植为主的副业生产。1990年,全村12圩口坝改造建闸,实现无坝村。马墩地势低洼,1996年后,因地制宜调整结构,依托滩涂资源,发展荷藕、慈姑等传统副业,全村多户种植荷藕,甚至跨区域种植。2010年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成村庄主干道8.02千米混凝土路面铺设,安装路灯166盏,改建、新建桥梁24座。

马墩村是经济薄弱村,以前村里修个桥,多是村民筹集资金。1995年,村被列为扬州市扶贫村,村里亏欠债务160多万。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土地复垦等多种途径,用5年时间,于去年集体债务全部还清。

村民温饱不愁,文化生活也紧跟而上。2016年,村委会驻地设有便民服务工作站、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村民健身广场等。

原来泥泞坑洼的小路,如今变成平坦宽敞的马路;原来住的是笆墙茅草房,现在住的是砖瓦房、楼房。马墩村的改变和发展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村民身体健康、寿命延长、幸福美满,马墩村彻底地改变了旧时面貌,步入崭新的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老一辈留下红色财富已化为马墩村人强大的精神内核,激励着马墩村人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杨晔 乔淳 潘瑞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