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叶州通讯员薛艳)教育事业事关发展大局,群众对教育高质量充满期待。3月17日,记者从市政府召开的教育工作会办会上获悉,去年以来,我市有力有序推进全市薄弱学校提升工作,通过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简称“两类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薄改”工作、优化提升市区老城区薄弱学校等措施,努力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优质均衡教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类学校”办学条件改善。2020年以来,我市对照省定“两类学校”办学标准,投入近3.5亿元对存在薄弱环节的179所“两类学校”,实施了417个改善提升项目,改建修缮校舍,改造心理辅导室、校园卫生室、食堂、浴室及厕所,截至目前“两类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上好学”是农村边远区域群众的期盼。去年暑期,我市对乡村学校进行全面摸排,以“相对就近”为原则,按照整合撤并、规划保留等方式,将师生妥善安排到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

“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全力保障学生分流后寄宿、通勤等需求,新增寄宿床位2840个,增配校车98辆,有效缓解了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加大师资配备力度,加强城乡师资交流,学生读书学习环境明显改善。”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巩固“两类学校”改善成果,平稳推动整合撤并工作,加快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效益、均衡化水平。

推进全市义务教育“薄改”工作,是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层层分解任务,定期督查通报,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受到上级主管部门通报表扬。2019年至2020年,校舍和室外运动场地建设完成率达119.4%,校园校舍建设投入经费总量和投入完成率均列全省第一;设施设备采购实际完成采购价值近6.6亿元,完成率列全省第三,圆满完成序时进度要求。“我们将在巩固前期成果基础上,认真编制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提升方案2.0版,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该负责人表示。

市民对改善提升市区老城区部分小学办学条件的愿望迫切。民之所呼,心之所系。去年,市政府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逐一提出优化提升方案。市教育部门会同亭湖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相关学校优化提升初步方案,上报市政府研究审定。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贯彻会办会部署要求,对方案作进一步研究完善,逐校优化改善提升方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