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李清照《满庭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室一炉香,虚窗一杯茶,再加上聆听一曲古琴。

一主香燃而不浊,清香无垢,似乎已经能呼吸到山野的清香了。

《梦梁录》云:“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閒事,不适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香,有一种凝神清雅的方式,唤曰“打香篆”。

篆,是取了篆文的意。自唐代起,人们将香材研磨成粉,填充在各种以篆文为花样的香篆里。

香粉一点点填、一点点轻压紧实,在宋人的笔记里,称此为“印香”。

印香是一个细巧的过程,印得太过紧实,燃香时会因空气不足而灭,印得过于疏松,亦会因缺乏后继而灭。

必要定息凝神、心无旁骛,才能印出一款疏密适宜的香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时的香篆,曾经用作计时。印成篆文形状的香粉一气呵成地燃,从头至尾恰是算计好了的时辰。

《宣州石刻》中记载,曾有人制出百刻香印,一副香篆分为一百个刻度,循序燃尽便是一个昼夜。叫做“百刻香印、以准昏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篆大美。在炉中铺上底灰,轻压平整、不疏不密。

香篆置于其上,从香罐中舀出香粉一点点填印。

心需静、气需沉,稳稳的心方能把握住稳稳的手,才能维护填印的过程中,香篆纹丝不动。

填入的香粉要细细抹平压实,工具是一柄形如禅杖的香铲,成败则关乎沉静的心。

提起香篆的那一刻,所有的心愫都放下了,眼前印香一炉,或祥云、或禅莲,萤火一点如豆,忽明忽隐地、迎合品香者潜藏的心绪起落。

篆香或字或图,皆回环连绵、贯通始终,讲求百转千回、持心惟一,幽香弥散而尽,残灰却仍是筋骨犹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终归是一件极清妙的事。它来的时候无形无影,散的时候不著痕迹,这一份“无”,打动天下多少人为之歌颂。

古画中常常见香,词阕中更是萦耳不绝。李清照曰“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纳兰有词曰“篆香消,犹未睡,早鸦啼”......

一炉篆香,有如一道时光的缝隙,叫人暂且恍梦离俗,翩然妖娆。

室香怡人、愁思袅袅,也几近成为古时文人生活的一种意象,超越了现世、超脱光阴。

今日之盘香,便是由香篆简化而来。简是简了,但身心忘物的沉静,却是寻不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