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这片黄沙变了绿海,值了!”

◇种一棵树,就是种出一片绿色的希望。有了希望,人们才有富裕的盼头

◇“过去谁也不敢想象沙漠里能有越来越多的水塘和绿草,我现在就要让这片沙漠变得更加多彩。”

曾经,黄沙漫天,黄沙阻隔了日光。

如今,绿意盎然,植被带来了希望。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昔日的沙梁地变回如今的广阔草原,从了无生气的沙漠变成现在欢声笑语的旅游乐园……多年来,黄河几字弯南岸的鄂尔多斯斗沙、治沙,誓与风沙要未来。

从风沙源变后花园,一个又一个治沙方案从鄂尔多斯推广到世界各地。

40年坚守只为那抹绿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阿门其日格,地处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沙地的“握手地”。这里曾经水草丰美,但由于过度耕种与放牧,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上世纪60年代,这里成为鄂尔多斯沙化最严重的公社,春天黄沙堵门,庄稼也被掩埋。

1978年,刚参加工作的张润焕成为阿门其日格公社的林业助理员,从那时起,他的生活与种树治沙连在一起。

“我参加工作时,阿门其日格治沙有了一定成效,风沙没那么大了,百姓也有种树的意识,但在科学种树方面还有差距,树苗成活率不高。”张润焕说,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百姓科学种树的担子落在他的身上。

年轻的张润焕下定决心,要让这片沙海重新披上绿装,科学种下每一株苗木。缺少种苗,是当时阿门其日格治沙的最大障碍。在政府带领下,张润焕加入育苗基地建设中。张润焕回忆道:“我们从伊金霍洛旗协调到一些杨树种苗,找大队里信得过的农户试验种植,再逐渐推广。种苗太珍贵了,本身数量就不多,所以试验种植的时候特别小心。”

随着育苗工作的推进,阿门其日格建起公社、大队和生产队的“三级育苗网”,在一些生产队和治沙站建设专门的育苗基地。

白沙圪旦是当地有名的沙丘,百姓从上世纪60年代就尝试在这里种沙柳,但一直没有明显成效。“之所以叫白沙圪旦,是因为这里含碱量大,沙地变成了白色。”张润焕说,老乡们在这里努力多年也没有起色,白沙圪旦也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

张润焕没有放弃。凭借多年治沙经验,他在白沙圪旦试种红柳。慢慢地,红柳成活了。他越种越多,白沙圪旦也越来越绿,两年的光景让白沙圪旦从白沙漫天的沙丘变为叶绿杆红的绿洲。

如今,退了休的张润焕还是放不下种树这件事。看着昔日黄沙变为广袤绿野,他开始探索特色林下经济。“我建起一个50亩的欧李育苗基地,给库布其沙漠治理提供经济林苗木。”张润焕说,“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这片黄沙变成了绿海,值了!”

爱种树 种了一辈子

乌兰壕村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风水梁镇,曾经绿树成荫。“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家伙开始使劲儿种粮,很多树都被拔掉变成了田地。”现年85岁的村民白根海回忆说,那时黄沙梁一道连一道,裹着沙子的风一年四季也刮不完。一股风刮来整个村子就如同沉入沙海一般。环境一天天变差,粮食一天天减少,种下的庄稼全都被风沙掩埋,一年种三四次都“抓不住苗子”。

“最难的时候,地里庄稼种上几茬才能种活,秋天一亩也仅能收获三五十斤。”白根海说,看着漫天黄沙,他意识到:种一棵树,就是种出一片绿色的希望;有了希望,人们才有富裕的盼头。

1981年,在没有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下,白根海带着妻子和儿子开始种树。从最早在家门口种树,到后来逐渐承包更多沙地,白根海种的树越来越多。

到1986年,白根海承包的沙地面积达到1万亩,他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生产先进工作者”。1987年,白根海承包的1万亩黄沙已经有8000亩重新披上了绿装。农田四周长满沙柳,既保护了庄稼,树枝树叶还能做成饲料喂羊,种养业从种树中获益,白根海家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看着白根海的生活逐渐好起来,村里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种树治沙的队伍中。从了无生气的荒沙地到郁郁葱葱的沙柳地,乌兰壕村彻底变了样。

如今,白根海全家在乌兰壕村造林面积达2.1万亩,全村造林面积超过7万亩。“他一辈子就爱种树,他种了一辈子的树。”说起白根海,村里的百姓都会这样形容他。

在白根海的心里,这些树就是他的孩子,他爱他的孩子,所以种树这件事,他还会一直做下去。

沙漠淘“金”虾蟹满仓

53岁的牧民那仁满达呼家住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呼和木独镇巴音温都尔嘎查,是当地出了名的养牛大户,周围的人都爱叫他“老满”。

就是这样的一个养牛大户,2018年起在库布其沙漠深处养起了螃蟹。说起老满养螃蟹这件事,还得从杭锦旗引黄河凌水进沙漠讲起。

老满的家在黄河南侧的库布其沙漠腹地,他以前最头疼的事儿就是常年缺水。“过去沙漠里有几个自然形成的柴达木,牲口喝水靠它,人喝水只能靠打深井,风沙大的时候水井特别容易被埋掉,那时候日子确实不好过。”

柴达木是蒙古语音译,意为“低洼、有水、长草的地方”,是沙漠里仅有的绿洲。而沙漠北边的不远处就是黄河,每年长达120天左右的凌汛期给沿岸地区带来极高的灾害风险。

一边是水害,一边是沙害。沙会掩水,水能润沙。如何让两者达到一个平衡,杭锦旗人开始认真思考。经过调研论证,2014年凌汛期,杭锦旗利用黄河南岸总干渠和牧业分干渠,首次将凌水成功引入库布其沙漠腹地。“在黄河凌汛高水位时将凌水引入沙漠低洼地,进而形成水面,以此来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凌压力和治沙的双赢目的,变水害为水利。”杭锦旗水利局局长刘海全说。

2015年至今,杭锦旗已累计分凌引水近3.1亿立方米,显著减轻了凌汛压力。不仅如此,如今的库布其沙漠腹地形成近10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在这里长期栖息。

曾经恶劣的生态环境逼着沙区很多牧民背井离乡。如今,生态的恢复吸引他们重新回到柴达木变多的沙漠。

“库布其沙漠形成沙水相连的自然生态格局,促进生态系统恢复的同时也为周边农牧民带来收益。”刘海全说。

过去老满家只能养20多头牛,而现在他养的牛达到700余头。“一头牛能卖1万多元,现在我养牛的规模不知道比过去高出多少倍,收入真的是翻番地涨。”老满说,“有了水就有了绿色,有了绿色就有了生活的新希望。”

新希望给老满带来新方向。老满家有8800亩草牧场,其中有近1000亩柴达木。看着越来越多的水,身为牧民的老满琢磨起水产养殖。2018年他在自家的柴达木试着养起螃蟹,每斤最高卖到50元。

看着虾蟹满塘的柴达木,2020年老满在水塘里种起荷花。“过去谁也不敢想象沙漠里能有越来越多的水塘和绿草,我现在就要让这片沙漠变得更加多彩。”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鄂尔多斯文体交通广播

东胜区、康巴什区、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准格尔旗、杭锦旗、鄂托克旗100.8兆赫;达拉特旗102.1兆赫;鄂托克前旗87.9兆赫;大路煤化工基地90.7兆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