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城门是一座城的进出要塞,开放之所,但又是防御的薄弱环节。所以一般城池要在城门外修瓮城,增加一道保障。

明迁都北京之后,加固了北京防线,建军堡,修长城,设九镇,由于长城沿线城堡防御的重点在北方,所以一般的城堡均不设北门。

中国传统城市的布局是坐北朝南,从风水上讲,北面开城门会把整座城市的地气泄干净。

所以有很多北方城池不设北门有很多故事,如同为九边重镇的蓟州古城及神木高家堡因地理优势不设北门,济南城不开北城门,山海关古城北门无城楼,北京城墙没有西北角等。

榆林古城是明代最北方的九边重镇之一,所以在正统年间由王祯创建的榆林城,只设三个城门,即东为振武门、西为宣威门、南为怀德门,无北门,在后来的“榆阳三拓”中,二次北展也均未设北门。

究其原因有:当时的北城垣有地理优势,就是北城垣的东侧是钟楼山,有悬崖,西边有鸳鸯湖和官井海子,故不设北城门。

其次是从易经八卦层面讲,北为六断坤位,主水,作为一座军事城市,如果军队出北门,就有去无回,一定打败仗,所以不宜建北门。

其三是榆林古城北面的防御体系固若金汤,不需要设北门。

细数其防线有五条以上。首先是最远端有头道河子和二河子为自然屏障;二是有余子俊修筑大边和二边两条长城防线;三是镇北台和红石峡峡谷;四是逻城外有五个防护墩,可以嘹哨敌情,发送信息;五是北城垣外增设了一条长七里的城外城之逻城,设四个城门,即东二、西二,分别与原西宣威门、广榆门和东振武门、威宁门相对应,亦无北门。此时的榆林古城的城门多达11座,即东四、西六、南一。逻城与北城垣之间形成了如瓮城一样的长夹道,如果游牧族胆敢来犯,一旦进入逻城,即可关门打狗,瓮中捉鳖,有来无回。

最后一道防线是在北城垣内的大街北端修建了一座宏伟的镇北、主水的玄天大帝庙,威镇北方。凡此种种,根本就不需要设北门。

明嘉靖二十七年始建的镇榆楼却成了达官显宦们登高远望,宴客赋诗的好景观。有姑苏计大谟“镇榆楼”诗为证:

飞甍突兀逼层霄,槛外龙沙万里遥。

势挟昆仑维地极,形吞瀚海制天骄。

刘琨坐啸訏谟廷,廋亮登临逸兴超。

决胜折冲公等再,衔杯吾受望霞标。

清同治二年(1863),甘肃回乱猖獗,大有北犯趋势,而原北城又为流沙吞噬,几与城平,势难防守。道宪常瀚倡议移筑北城,因此时蒙汉和好,开设互市,再无战事发生,所以北城垣移至古钟楼处,将钟楼改建为面西北门,称广榆门。

原大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