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贡灯会一举冲上热搜,成功出圈。

灯会现场璀璨瑰丽,随手截图都能感受到这场视觉盛宴的震撼。

灯会源自元宵节的观赏花灯习俗,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在明朝时达到顶峰。

汉武帝时期,燃灯作为敬奉神明与祭祀的重内容,时间开始集中在上元日,即元宵节。而笃信佛教的汉明帝刘庄尤其信奉和推崇佛法,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烧灯”,以表佛法大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颁旨燃灯的日子,在此之前,汉代的长安城夜间是由执金吾“宵禁”的,汉明帝特许正月十五“放夜”,开创了元宵节百姓燃灯的先河,更使得元宵燃灯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形成了观灯节。

相传,东汉顺帝时沛国丰人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五斗米道”而举行的“燃灯祭斗”仪式,要算迄今了解到的最古老的原始灯会。

南北朝时,元宵张灯结彩和观灯已蔚然成风。据记载,早在南朝初期,国都建康(现南京)城就举办过元宵灯会,是文字上中国最早记载的灯会。南北朝时期,上元张灯结彩的景况,开始从深宫禁苑、宗教场所向民间普及,民间习俗也日趋丰富多彩,“灯火满市井”的场景颇为壮观。中国的元宵灯节在这一时期已形成华夏民族一个重要年节的雏型。

南朝梁武帝崇信佛教,凡正月十五日夜便大举张灯彩,成为当时盛举。梁简文帝更写过一篇《列灯赋》,陈后主也曾写有《山灯诗》,这些诗词歌赋重现了当时南朝利用灯彩来增添节日气氛的社会风尚:遥山有灯,通衢有灯。南朝宋孝武帝在位期间,纸张技术发展迅速,成本低廉,取代了丝织品的大量应用,使得灯彩艺术迅速发展。

唐代的史籍称灯节为“灯影之会”,自此,元宵灯节则又称“灯会”、“元宵灯会”了。灯会在唐朝尤其受到官方重视,元宵及前后各一日,正式成为国家法定的例假日,各官署都要停止办公。唐朝的皇帝们为了显示“与民同乐”,积极参与灯会,不仅自己逛街观灯,也准许皇亲国戚大臣们观灯。在三天假期夜晚,“敕许金吾驰禁,以看灯”,连平时执行宵禁的军队在三天假期晚也被允许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高枕无忧,观灯游乐。

李商隐在《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一诗中云:“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可见唐代的灯会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唐人的《放灯日记》中有唐玄宗在天宝十五年安史之乱时逃到成都,与道家大法师叶清善上街观灯的记载。

宋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宋代灯节上,机械传动的大型灯组逐渐增加,更将模型景观的制作工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同时,自宋代开始,远宵灯会上的艺术活动大大增加,形成了万众参与的大文化活动。

据周密的《武林旧事》中载,南宋都城临安,最初只是一些大街旁的茶馆,在元宵节时悬挂花灯售卖,后来观灯风气日益兴盛,遂形成了灯市。南宋的皇帝对灯会也非常支持。每年元宵节的二鼓时分,皇帝就乘着小车,带领宫人到宣德门上观赏鳌山。鳌山是在灯市的中央位置扎盖起的一座如鳌形的高台,上面悬挂有数百盏花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也是生动记述了南宋时的灯会盛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灯会爱好者。建都南京后,他将元宵节张灯时间延长至十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灯节,并且每年都花费众多人力、物力、财力,制作相当数量的彩灯,以吸引民众参加规模宏大的元宵灯会。他还是一位制作灯谜的高手,并且促进了元宵灯会内容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南都繁会景物图》等画卷,就形象描绘了焰火夺目的鳌山及老百姓观看演出的热闹场景。

在明朝,灯会已演变成了纯粹的市场行为。京城靠近灯市的商铺和住房,每年到了灯市开市的时候,租价就会翻番,要比平时贵上数倍。另外,灯的式样和工艺也是新颖繁多,有镶嵌珍玩珠宝的灯,也有从邻国或海外贩回来的灯,引来的观赏者络绎不绝。价格高的灯,一盏就要卖上千两银子。

自古以来,灯会就是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皇帝到民间百姓都是灯会爱好者也是传播者,相信像自贡灯会这样的“宝藏”灯会能越来越多的被大家看到,将这份隽永的文化魅力不断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