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6日凌晨一点钟,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里,几名操作员正紧张地盯着计算机屏幕和控制台。他们正准备对四号反应堆进行停堆测试,这是核电站关键的安全检测环节之一。
这个环节,就和飞机的起飞与降落一样,虽然不用花很长时间,但却很考技术和经验。所以这项测试,必须在核电站副总工程师迪亚特洛夫的指导下进行。
而这一次,他们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测试项目。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是在一个圆柱体状的巨大钢桶里。钢桶的底部和顶部,各有一块巨大的金属盖,既可以用来阻挡辐射,又可通过它们放入或取出控制棒与燃烧棒。
钢桶的外围,是一个巨大的水泥槽。国际惯例,水泥槽外围,应该还有一层厚实的混凝土保护罩。但为了节省成本与加快工期,苏联人把保护罩省掉了。
当电站需要降低反应堆的功率时,便往反应堆插入控制棒。紧急情况下,同时用电泵送水,使反应堆冷却下来。如果遇到断电(比如战争或恐怖袭击什么的),就用启动柴油机,确保电泵能够工作。但是,柴油机启动需要时间,会有大概1分钟的空窗期。为了填上这个漏洞,苏联人又设计了一个涡轮机,在柴油机启动前,可以利用管道中的余热来发电,使电泵能正常工作。
他们今次要测试的另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检验这个涡轮机的性能到底如何,它能够持续工作多久。
测试涡轮机之前,要关闭应急供水系统。这个系统的操作方式有点古老,工程师们要在水房里,费力地去拧若干个沉重的阀门,每个阀门要花45分钟左右的时间才能关上。所以,他们很烦去做这个事情。
停堆测试原计划是在4月24日晚上,他们往反应堆里加入控制棒,把功率降到常规的一半,并且关闭了应急供水系统。但基辅电网总部通知他们,停堆测试要推后,因为他们现在正急需用电。
工程师们只好答应,但却懒得去把应急供水系统重新打开,反正没过多久,又要重新把它关上,以备测试。他们觉得这么短的时间,出不了事。于是,四号堆便在只有一半功率,同时又关闭了应急系统的情况下继续运转,测试一拖再拖,期间换了几回班。
当时还有另一个问题,为了降低功率,他们手上备用的控制棒大部分都插到了反应堆里,剩下的已经少于操作说明书上的要求。这种情况下,是必须立即停堆的。但工程师们又没当回事。前边说了,停队的操作难度比较高,要有大佬迪亚特洛夫在场。大佬不来,他们不敢擅自主张。
或许长年累月对着危险的核反应堆,慢慢总是会放松警惕,无法对它背后所潜藏着的巨大威力有敬畏之心。慢慢会觉得说明书是说明书,实际操作上,总是可以灵活应变。大佬们不想得罪作为甲方爸爸的电网总部,听任调度,他们底下几个干活的又有啥话可说。
测试一直拖到4月26日凌晨,现场的工作人员已经换过了好几班,才接到电网的通知说,可以停堆了。那时候换上来的那几个人,刚好比较生手,他们原本以为,停堆测试在前两班早就完成了,没什么心理准备,上来就一脸懵。
测试的要求是,把反应堆的功率保持在700兆瓦。于是他们继续往反应堆里加控制棒,没多久就发现今晚情况有点奇怪,反应堆功率下降得特别快,哗啦一下掉到了几十兆瓦。眼看就要熄火了,而测试还没完成呢。
在大佬的骂骂咧咧声中,几个生手有点慌,手忙脚乱地操作着拔控制棒——慌乱中不是均匀地拔,而是在某处区域成片成片地拔,拔到了只剩9根。为了扭转功率下降的趋势,他们又关掉了两个备用水泵,减少冷却剂的输送。
功率被拉回到200兆瓦左右,比测试的要求低了500兆瓦,但迪亚特洛夫认可了,让他们保持这一功率进行测试。操作员们都松了一口气,把它切换为自动模式。
然而,仅仅过了3分钟。反应堆出现了异常,它的功率开始急剧上升。500,813,1112,1526……自动控制系统立即做出反应,但大多数控制棒刚刚被人工取走了,而前文说过,剩余的备用数额又不足。
眼看着数字继续疯狂地飙涨,当班的班长果断地按下了紧急控制按钮AZ5。AZ5是一个紧急刹车的安全装置,只要按下它,机器立即会自动把接近两百根控制棒插入反应堆里,把反应堆停下。
但是,这天晚上,当他们按下紧急刹车键后,车没有停下来,而是以更快地速度疯狂向前冲。6315,9724,14695,19548,31224……这已经是正常功率的10倍!
两秒钟后,他们听到轰隆一声巨响。
二十多年后读这段历史,心里都不由得扑通扑通直跳,隔着屏幕感受到他们的惊恐和绝望。这个夜晚发生的一切事情,被无数次追述,反思,拿到放大镜下仔细研究,想弄清楚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核爆炸为什么会发生。
反应堆失控了。失控的原因,至今也无法彻底弄清楚。很可能设计的缺陷,导致在拖后测试,低功率运行的时间里,反应堆里发生了一些异常。碰巧应急系统被关闭,又碰巧控制棒几乎完全被取走。简单地说,反应堆出现了异常,但工作人员并不知情。他们的一系列操作,又给异常一路开了绿灯。而当他们按下刹车键时,刹车系统上又埋着一颗大雷。
苏联人使用的控制棒中含有石墨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不但不能刹车,反而成了油门。这样的事故1975年曾经发生过,但那一次控制住了。石墨控制棒的成本比较低,苏联人钱袋子紧,发现问题后也不舍得弃用,只是悄悄优化了它。由于并没有往外说,连本国的业内人士知道的也不多,所以,切尔诺贝利的工程师们,绝大多数也压根儿不知道石墨控制棒有这样的风险。
当晚,控制棒变成了点火棒,反应堆爆炸,掀翻了盖子,盖子又击碎了屋顶,把满带着辐射的石墨碎片溅得到处都是。反应堆里大量的辐射物,就像被从魔瓶里逃出的妖王一样,疯狂地溢入切尔诺贝利的夜空中。它们随着风向的变动,四处飘散,没几天就飘到了欧洲的另一端——瑞典和英国。
核爆炸发生几分钟后,附近的消防队就赶到了。他们英勇地踢开地上的石墨碎片(完全不知道这东西是拿命的),一边用水龙头灭火,一边向屋顶攀爬。有一位爬到了屋顶,从上往下张望了一眼那个裸露的反应堆——这一眼没过多久便要走了他的性命。另一位觉得口上干渴欲裂,喝了一口水龙头里的水,不久后他的消化系统完全被放射性物质毁掉。
其他的人也没过多久,就晕眩,恶心,全身乏力,不得不被救护车抬走。那天晚上,方圆几十里内的消防队全部被调动过来,一个倒下了另一个接着上。他们奋勇地扑灭了周围的烈火,避免火情蔓延到其他的反应堆。
但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核辐射。
苏联高层的反应其实算很快了。4月26日白天,就从莫斯科飞过来了两路人马,由官员和科学家组成。第二路人马,领头的是苏联副总理谢尔比纳,而他的首席科学家,就是HBO的美剧《切尔诺贝利》中,自杀的那位勒加索夫。
不论是当晚在现场的大佬(现在已经不是大佬了)迪亚特洛夫,还是第二天赶来的基辅的官员,又或是莫斯科过来的人,都不愿意相信是堆芯发生了核爆炸。因为如果是发生核爆炸,责任和代价就大了,有点面对不起。
比如要不要疏散民众?会不会引起恐慌?国际上会怎么看?苏联科技是不是不行?以后还要不要搞核工业?爆炸前,苏联可是刚刚制定了计划,要大力发展核电站,要加快建更多的电站,更多的反应堆。
没有人担得起这些责任,尽管一个个检测辐射量的仪器都爆表了,但一个个都说问题很小,只是水箱爆了,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厂长弱弱问了一声,要不要疏散民众?被狠狠瞪了一眼后,就不敢吱声了。
核电站附近有一座叫普里皮亚季的小城,核电站的员工和家属都住那儿,加上被吸引移居过来的人,一共大约5万人。核爆发生后的那天,小城里的孩子照样在街上玩,人们照样在外头逛,甚至还有7对新人当天举行了婚礼。
和消防员一样,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核爆炸,在完全不知情况的的情况下,承受了大量的辐射。
问题终究是无法逃避的,到了4月26日晚上,官员和科学家们被迫接受了已经发生核爆炸这一事实。反应堆这个怪物,并不是爆炸过了就完了。它会有第二轮,第三轮爆炸。它并没有停下来,而是会不停演化,不断产生新的风险。它就像悬挂在帝国头上,一把不知啥时候会掉下来的利剑,整个帝国,甚至整个欧洲,都是它剑下的待宰羔羊。
它可能瞬间爆炸,把方圆三十公里内的一切摧毁。它将持续释放天量的辐射,把整个欧洲都变成不宜人居的区域。它可能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通过河流进入海洋,污染更大的范围——这件事,2011年,在日本福岛发生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办。
首先是要撤离民众。这件事在片刻之前仍然是不可讨论的,现在变成了当务之急。
幸运的是,乌克兰总理利亚什科此前不顾众人的反对,悄悄准备了一千多辆大巴和几百辆卡车。它们早已集结在附近待命。
4月27日早上,通过广播和警察挨家挨户地敲门,给普里皮亚季的居民发了通知,让他们带上少量生活必须品,在政府的组织下,到外地躲避3天。撤离的时候居民们并不慌,觉得外出躲三天不算啥大事,甚至感觉像郊游一样。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这趟离开,就永远回不了家了。
疏散居民的同时,另一个问题是怎么对付那个反应堆。第一件事,要防止它爆炸。
在场的科学家全部束手无策。没有谁能够确定地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够让反应堆沉睡下来。
有人主张用水。爆炸发生的当晚,现场的工程师已经挣扎着打开水阀,作了最后的抵抗,但更糟糕的是,他们的努力带来了反作用。在极度高温下,水会被汽化,汽化后会给反应堆推波助澜。现在那当然也不能再用水去灭火。
勒加索夫主张往反应堆中丢沙子,谢尔比纳接受了这一个建议。他立即召来了基辅地区的空军参谋长安东希金将军,让他出动直升机。用直升机从空中把沙袋和各种材料投入反应堆里。
这个方案立即被执行,一连数日的时间,直升机飞行员飞蛾扑火般,飞到反应堆的上空,从不太大的豁口上,尽可能多地把沙土丢进去。这样做的风险很大,飞行员承受了很大的辐射,而命中率也不会很高,大约只有20%。
跟消防员一样,每位飞行员不久之后,就会被送往医院。但他们很英勇,很服从命令,前仆后继。跟消防员不一样的是,他们已经了解这里发生了什么。
数天时间里,直升机出动了几千架次,丢进了5000吨沙子。但这样做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真的控制了反应堆,还是适得其反,其实到现在也无法确定。辐射量时而增加,时而减少。5月9日,反应堆的上空,突然又飘起了火焰,不知道又想玩哪出。
后来担心沙子丢得太多,会把基座压塌,整个反应堆沉下去,污染到地下水。于是便不敢再丢了,转而采用了另一位科学家的方案:召集了一群矿工,让他们在反应堆下面挖空,从下方尝试冷却反应堆,并且重新给它修筑一个牢靠的水泥基座。
消防员也再次出场,把前面现场的工程师奋力注入,结果起反作用的水重新抽出来。为了打开阀门,又有三位工程师穿上潜水服,趟过有严重辐射的积水,潜到地下室。他们完成了使命,同时也献出了心脏。
最麻烦的地方,在于清理石墨碎块。这些碎块带有致命的辐射,部分还碎落在四号堆的屋顶。他们没有适当的机器,最后只能用士兵冲上屋顶,用命去清理——每个人在屋顶上,只能坚持几十秒钟,然后便撤下来,送回后方。
他们还需要清楚被辐射污染的一大片范围内的草木,要把它们砍倒,深埋起来。他们得扑杀和掩埋受到污染,因此带有放射性的动物。
苏联前前后后组织了50万人(包括后面修建石棺的人),其中大部分是军人和预备役军人,投入这项极度悲壮、危险的清理工作中。他们以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高效地收拾了事故的残局,避免了悲剧彻底失控。
这些人被称为“事故清理者”,几乎每一个人都承受了过度的辐射,健康受损。很多人过后深受辐射病的困扰,被疾病折磨或夺走生命。
几经讨论后,苏联人决定修建一个由钢筋混凝土筑成的“石棺”,把反应堆封闭起来。负责这项工作的,是88岁高龄的中型机械制造部部长斯拉夫斯基。
斯拉夫斯基带着助理来到现场,他独自走上前去察看情况。他让助理们留在原地,理由是“他已经老了,没什么可害怕的了,但他们还年轻”。他让人设计了方案,然后组织了26个施工队,加上8万名士兵,进行第一阶段的施工——用一堵6米厚的墙将反应堆围起来。
墙修好后,再用直升机,吊着一个铝制的8吨重的盖子飞到反应堆上空,从空中来给石棺盖盖子。不过这个环节没有成功,直升机飞到一半,钢索就断了,盖子掉了下来,摔得粉碎。
他们只好更改方案,老老实实修墙,用钢筋混凝土来封住棺顶。整个修建石棺的过程中,士兵和工人的健康一直在受着威胁,牺牲在所难免。和其他事故清理人一样,苏联人的确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他们闯出了大祸,但也勇敢地收拾了残局。
四号反应堆的问题处理,到这里总算告一段落。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悲剧是漫长的。爆炸当天造成死亡人数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受到严重辐射伤害的人,病情转危。
辐射病不是瞬间致命的,中间会经历一段好转,让人误以为已经好起来了,然后情况突然急转直下。令人绝望的是,这个过程中,人们基本上束手无策,提供不了多少有效的帮助。
最早那些受到辐射的消防员,被转移到有这方面治疗经验的莫斯科第六医院,很多人接受了骨髓移植手术(一部分是在美国医生帮助下完成的),但手术后存活率也只有10%。
受到较轻辐射的人,随后数年里患上癌症,勒加索夫也是如此。
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在4000人到90000人之间,无法精确地估计。除了死亡,很多人健康状况也终生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了下一代,因为土地也受到了核污染。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分别有3.8万、4.4万和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了污染。普里皮亚季至今仍是荒城,时间在那里仿佛停止了。
经济损失方面,更是超过了两千亿美元,是人类历史上经济损失最大的一次灾难。
事故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来就饿得有点摇摇晃晃了,这一炸就更加炸沟里了。
首先造成了乌克兰人的不满。一些人慢慢觉得,核电站是不怀好意的俄国佬弄过来坑乌克兰的。核电站的高管都是俄国佬(实际上是来自苏联各地,当然也有乌克兰人),基层员工,包括那些消防员,却都是乌克兰本地小伙。
出了事,最先牺牲的是他们,付出沉重代价的,也是乌克兰。乌克兰人尤其生气的是,事故后生的几天后,莫斯科照旧安排他们举行劳动节的户外油行,没有取消活动,导致很多人受到伤害。
切尔诺贝利事故过后,乌克兰便有一波人,通过反核电站,反俄国佬,慢慢站到了前台。比较雷人的是,站到前台的人,往往正是当初要建核电站时,喊支持喊得最响的人。更雷人的是,这波人上台后,那个准备了一千条大巴的前总理,被接连审讯,问责。当初是不是耽误事啦?是不是隐瞒了啥?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谁造成了这起悲剧?
1987年初,苏联人选择在普里皮亚季原地进行审判,被控告的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厂长、总工程师福明、副总工程师迪亚特洛夫(一开始那位大佬),以及另外三名工作人员,他们最后被判3到10年不等的徒刑。
顺便说,HBO那部片里,这三位都很脸谱化,一看就知道是坏人。福明和迪亚特洛夫的表现,甚至给人感觉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阴谋,是不是他俩为了争权力抢职位,故意搞出事故来的。
HBO那部片是剧情片,好多东西是因为剧情需要改编的,并不是事实真相。现实是世界是复杂的,好人坏人没那么棱角分明,也没有那么绝对。不过剧情上,为了营造冲突气氛,为了让剧情变得紧凑,就把那三位妖魔化,贴上坏人和小丑的标签,再把科学家和副总理英雄化,变成美式的孤胆英雄,独自无望地对抗着一个黑暗的帝国。这样观众就觉得脉络很清晰,不烧脑也能看懂。
实际上,片里面也夹带了不少私货,看着是在拍灾难片,其实是在想黑苏联。只不过三句真话里夹带着一句谎言,不太容易分辨出来。美苏毕竟老冤家,冤家虽然死了,但旧恨难消,逮到机会就要往死里黑。虽然苏联的确不咋地,但真心不是剧中描述的那个样子。
看了那部片的人,会有种感觉,苏联帝国不太在乎核爆炸,只在乎掩盖事实,也不关心营救(除了那两位英雄),甚至炸多几回也不在意。这明显就扯了好不好,核电站爆了,整个苏联其实都慌得要命,奋尽全力想把烈火扑灭。
事故发生的头两天,苏联的确没有向其他国家公布消息,直到瑞典那边测到了辐射,才发出了声明。但总体上,他们营救和清理的努力,是远远大于遮遮掩掩的。在当年美苏争霸的大背景下,指望它在出事后立即大喇喇地告诉大家我家的核电站爆炸了,并邀请各国来观摩品评,是不现实的。
回到现实,苏联法院判定事故的责任,是由于一线操作员的失误,因此惩处了管理不善的管理层。他们的确有责任,但他们只是一个问题长链中短短的一环。他们担负了超额的责任,人人都知道他们只是背锅侠。
真正的问题在于,苏联的国力,支撑不起他们的战略。为了勉力支撑和美国争霸的战略,只能剑走偏锋,饿着肚子狂点军事技能,偏科得很严重。在这一背景下,苏联的核电站,尽量节省成本,处处赶工期,导致质量问题重重,埋下巨大的风险。
如果不是反应堆设计有问题,当晚不会出现失控。如果不是省成本的控制棒有严重风险,当晚他们也能刹住车。如果他们按常规,好歹修多一层保护罩,爆炸时说不定不会炸到外面来……但这些问题,说到底都是因为实力不够,才会处处捉襟见肘,不是一朝一夕解决得了的事。不是一两个英雄振臂一呼,就能够突然天翻地覆。
这些情况,苏联的大佬们当然了解,但是绝对不会承认,也不一定有力气去改变。
你可能会感到惊讶的是,事故之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并没有关闭,而是继续运转。苏联人捏了捏钱包,没舍得关闭它,继续用1、2、3号堆发电。
分家之后,反对核电站的乌克兰人也就不再反对核电站了。因为分家后,小乌也得指着核电站赚钱过日子,所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便一直在使用着。
分家时,小乌虽然如九边所说,拿到了一打房产证,但也也分到了不少欠条。更糟的是,要怎么过日子这件事,小乌始终没想明白。分家后GDP年年负增长,到1994年便掉到只有分家前的一半。
由于当初是打着反核的旗子获得支持的,为了保住选票,乌克兰花了好多的钱去补偿事故受害者,或者自称是事故受害者的人,为他们提供特殊的福利。为了获得补贴,改善生计,乌克兰人民个个都巴不得自己被核辐射,全家都被核辐射。
但是,政府的钱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为了应付这笔开支,就对企业所得加收12%的辐射税,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雪上加霜。这种情况下,就更不舍得放弃核电站了。
不但不舍得,还把它发展成一条新的生财之道。
隔壁的欧盟瞧了瞧切尔诺贝利上空的余烟,隔三差五地过来说:“小乌,这核电站,要不还是关了吧!”
小乌弱弱地说:“关闭倒也不是不行,就是家里没米下锅了……”于是,围绕着钱的问题,双方一谈一谈,前前后后谈了九年,囊中羞涩的小乌一拖再拖,在拿到建设另一所核电站两个反应堆的钱后,终于在2000年12月16日宣布彻底关闭了切尔诺贝利。
那个石棺,在得到国际资助后,也进行了翻修,以确保它在未来的100年内不会出事。
当年事故的地点,被开放作为旅游景区,供大家参观,警醒。关于切尔诺贝利的一切,到此,似乎画上了句号,但句号太多,似乎又变成了省略号。
不知道怎么过日子的小乌,似乎又被撕裂成了两半,一部分人想要向西,把跟苏联有关的一切都从乌克兰清除掉。另一部分人又想要向东,他们又比较怀念有大佬罩着,风风火火干大事的日子,继续跟俄国人眉来眼去。两部分人剑拔弩张,尿不到一壶里去,这几天又在乌克兰的东部,撸好了袖子,怒目相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