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理,不留死角;绿色发展,不遗余力。

三桥、大胜关铁路桥横跨长江,凸显南京滨江风光。

行走长江南京段两岸,昔日的生产码头正变身滨江公园,“对水质极其敏感”的江豚活动明显增多……大江旧貌换新颜,绿色发展正在南京拥江发展中激荡澎湃新动能。

从“生产锈带”到“生态绣带”,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南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中坚决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追根溯源、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推动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经济社会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不断增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2021年南京“两会”,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焦点。

【报告原声】

三汊河口闸位于外秦淮河入江口处,其将自然生态环境与周围人居环境融为一体。

“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展现美丽古都更高颜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系统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深入实施‘4+1’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确保28条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推进‘百项提升工程’和沿江特色示范工程,高质量打造绿博园、上元门、三桥湿地公园等城市客厅。坚决贯彻长江‘十年禁渔’部署,实施‘拯救江豚行动’,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开展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

【代表委员热议】

强化法治保障,推进全流域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写入法律。该法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风光秀美的南京江北新区长江段。

法治是“大保护”的有力武器。2018年,南京已出台《南京市长江岸线保护办法》,这是全国首部长江岸线保护的地方政府规章。在此基础上,建立统一的执法信息平台,配强联合执法队伍,切实把水上和水下、岸上和岛上各方面环境资源管起来、护到位。在江北新区建设法治园区,支持推动最高法院第三巡回法庭、“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庭、南京海事法院、南京知识产权法院、南京环境资源法院“两庭三院”入驻,配套建设法律服务园区,开展环境普法和公益诉讼,营造共抓大保护的法治环境。

“十里造船带”地块复绿后恢复生机,草木葱郁。

“长江保护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是全市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共同事业,需要全社会齐抓共治。”市人大代表王慧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长江的保护,适时启动制定《南京市长江保护条例》,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承接和落实好长江保护法。

王慧认为,《南京市长江保护条例》应结合有关要求和全市具体情况,从规划布局、绿色发展战略、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生态保护补偿、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系统性设计,统筹协调、科学推进南京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

推动低碳发展,不断加快南京“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代表委员在热议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时,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

万景园绿意盎然,沿江生态环境优美。

市政协委员徐震中建议,加快南京低碳发展,助推美丽古都建设。他说,绿色低碳发展,是针对传统发展取向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与环境容量而提出的新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下,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也是我市推进“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建设的必由之路、必然选择。

徐震中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组织编制南京市“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规划形成用地集约、功能混合的空间布局,高效低碳、循环再生的资源能源利用体系,通畅便捷的绿色交通体系,布局均衡的绿色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宜居的绿色建筑与社区。

金陵石化公司6号至7号沿江码头变身绿色生态风光带。

同时,深化路径研究,确定目标愿景,细分2025年、2035年、2060年三个不同时间节点,量身打造南京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年度行动计划;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示范引领,推动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环保等专业领域低碳试点,推动全市各类产业低碳化;倡导低碳生活,树牢低碳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植树公益活动、健康体检、积分兑换等多种激励形式,促进市民转变出行方式、增强节能环保意识。

【部门回应】

“全市生态环保战线将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过硬的工作作风、更昂扬的奋斗姿态,归零再出发,全力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中。”

长江六合龙袍段水清岸绿。

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列席代表、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钱锋介绍,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他们将全力推进绿色发展,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科学制定并落实减碳规划和方案,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政策,推动传统行业实施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技术改造,加快推动南京提前实现碳达峰。

保护修复长江生态,推进“一江两岸”入江支流整治,巩固入江支流水质提升的成效;深入开展长江岸线排口实施规范化整治,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加强沿江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持续打造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南京样板”。

位于栖霞区燕子矶长江畔的市民广场焕然一新。这里曾是化工厂的码头,而眼下却转变为一座以休闲娱乐和滨江湿地观光为主的综合性开放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与此同时,深入开展治气攻坚,加强PM2.5与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加快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深度治理和VOCs专项治理;压实工地扬尘污染管控,持续淘汰老旧高污染车辆,强化餐饮油烟、汽修、秸杆焚烧等其它面源污染管控,让老百姓感受到更多蓝天幸福感。

全面巩固治水成效,做好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三水”统筹,深入实施外秦淮河、北十里长沟东支等重点流域断面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强化工业污染集中排放和深度处理,提升工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完善城市生态补水和流域补偿,守住水环境质量全省最优的位置,让群众身边的水环境越来越好。

【百姓期盼】

让长江更好走进城市、走近市民

傍晚时分,江心洲长江大桥(长江五桥)流光溢彩的索塔与桥面交相辉映,如彩色长龙横卧江面,与城市夜景融为一体。

来南京上学并留在江北发展的陈龙,最喜欢拍摄大桥,从大桥、二桥,到最近刚刚通车的五桥,他带着相机拍了个遍。

他说,桥在变化,桥下的江水、江岸的风景也在变。江水变得越来越清,两岸变得越来越美。“以前拍一次大桥,得兜很大的圈子,靠江但没有办法近江,现在无论是江南还是江北,都修建了滨江步道,可以散步也可以骑行,拍照变得很享受,我越来越喜欢这条江、这座城了。”陈龙说。

陈龙希望,未来能够在切实做好大保护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游览长江”的项目,增加从江中观城、观桥的视觉维度,让长江真正走进城市、走近市民和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