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顶的星空,承载了不少人的梦想。仰望星空,你是否有过一个想法,在遥远的星球上是否会有和我们一样的生命?夜幕上宝石般的群星,既动人心魄,又令人心生向往。飞上天空,穿越天际,寻找藏在星空的秘密,在这一路上又会有什么艰难困苦呢?

飞天第一人

杨利伟是辽宁省绥中县人,而绥中靠近渤海湾。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杨利伟见识到了大海的辽阔,这也给予了杨利伟刚毅朴素、沉稳温雅的性格。面对辽阔的大海和蓝天,杨利伟从小便向往着有一天能像海鸥一样,翱翔在蓝天之中。

在1996年的初夏,杨利伟的蓝天梦越飞越远,已经是一名歼击机飞行员的他,接到了航天员初选的体检通知。在之后的两年里,他经受住了近乎严苛的选拔,过五关斩六将的从1500多人的队伍中脱颖而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98年1月,杨利伟经过了一次次艰难的考验,成为了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和他一起的还有13名飞行员。此后,杨利伟以自己努力和对自己严苛的要求,在北京的航天员训练基地认真训练。在2003年他被授予了三级航天员资格。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代表13名航空员进入了神州五号飞船,成为浩瀚宇宙中第一位中国访客。舷窗外,杨利伟看着地球,可以判断各大洲、各个国家的位置所在。他特别注意了白天是灰白色、黑夜是红晕的北京,因为他知道在那里战友和亲人正望着他、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他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帜,向全球传达了中国的喜讯和决心。杨利伟在太空的完美表现,不仅仅成就了个人,更是整个民族的至高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太空的短短21小时23分钟,是人们眼中,杨利伟从飞行员到航天员,从军人到英雄的跨越。可是其中艰辛,无人感同身受,为了祖国的利益,他付出很多,舍弃了很多。

“太空返程票”

地球,对我们来说,她美丽,巨大,不可代替的“摇篮”,但在太空中,发现地球渺小、脆弱,就像是“沧海一粟”。即便这样,我们探索太空的决心和毅力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弱。当然,要达成这一愿望,我们必须拥有太空和地球的“往返票”

我们都知道,要获得回到地球的“返程票”很不易,在人类的航天史上有一半的航天员是在返回的途中出事的,现在在太空中仍有航天员无法返回地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7年1月27日,在“土星IB号”运载火箭顶部的“阿波罗1号”进行模拟发射任务的三名宇航员,因飞船里的高氧环境引起电路问题,产生的火花使驾驶舱起火,三名宇航员窒息而亡,被留在了太空当中。

1967年4月24日,乘坐“联盟1号”飞船执行完任务的宇航员科马罗夫准备返回地球,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出众的能力,解决了必须手动操控着陆系统的问题后,就在即将着陆时,飞船的主降落伞未能打开,副伞却和备用伞缠在一起。“联盟1号”飞船以极快的速度撞向了地面,就像一颗炸弹在一处平原上炸开,科马洛夫尸骨无存。

1971年6月30日,在与“礼炮一号”空间站对接了近24天后,“联盟11号”飞船上的三名苏联的宇航员收到返回地球的命令,就在在他们操纵飞船脱离“礼炮一号”时,因返回舱的压力阀门没有关好,飞船突然失压,三名宇航员在没有穿宇航服的情况下窒息而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左翼防热板出现裂缝,在进入大气层后,空气与机体相互摩擦产生了巨大温度,损坏了航天飞机的左翼结构,飞船在高空中突然解体,执行完任务的7名宇航员全部在返回的路上遇难。

太空返程票并不是很简单就能拿到的,就算是已经有太空飞行经验的美苏都不能保证能安全的将自己的宇航员带回,就更不用说第一次载人航天的中国了。那么杨利伟在返航途中发生了什么呢?

危险返航

杨利伟的太空旅行经历了很多困难,有刚刚起航时火箭和飞船的让人痛苦的共振,飞行途中神秘的敲击声,还有独自一人远离地球的孤独感。但最惊险的便是返航的凶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利伟在他的回忆录《太空一日》中也是这样说的:“归途如此惊心动魄”。我想,也是因为有不少宇航员在返航时出事,杨利伟也是额外注意返航时航天器的变化情况,也为后来中国航天器的改进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他在踏入航天器的时候就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祖国。

杨利伟在进入稠密的大气层时,快速行进的飞船和大气层发生摩擦,使航天器被烧得通红,随着温度逐渐升高,飞船上的防腐蚀层也开始脱落。让他更紧张的是,航天器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而且越来越多。

还记得“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是因为舷窗出现了裂缝后解体的。要知道舱外可是高达1600至1800摄氏度的高温,一旦脱落,杨利伟便会在一瞬间被融化,尸骨无存。但经杨利伟回忆,当时他发现左边的舷窗也出现了裂痕,才放心一点,因为这种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不高。但因为飞船船舱经高温灼烧后黑乎乎的,若不是杨利伟亲眼目睹,地面人员也不会发现舷窗裂纹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距地40公里时,就要有一个关键操作——开伞,舷窗已经被烧得黑乎乎的了,完全看不到外面的情况,杨利伟只能等待,配合。在距地10公里时,开始开伞,飞船抛开降落伞盖,带出引导伞,这个动作十分激烈。

开伞的瞬间对航天员的身体撞击非常大,随后就是降速伞、主伞,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剧烈的撞击和扯动。飞船晃动得很厉害,在开伞的这短短的二十几秒最难熬。杨利伟曾经也与俄罗斯的宇航员讨论过开伞的操作,他们都说怕宇航员害怕不会对这段进行描述。但杨利伟在被这样强大又恐怖的外力拽扯后将开伞的过程讲给了后面的宇航员听,他认为如果开伞开好了至少能保证性命无忧。

安全回家

还记得当时电视里传来的影像,出舱的杨利伟嘴角还因为飞船坠落时,麦克风划破了嘴角留着血。这一趟的太空旅途太过艰难,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他的升空经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亲身感受到的设备的不足、身体训练的极限,让中国的航天技术得以完善,现在有宇航员可以两次甚至三次进入太空。

可以这么说,他作为踏上中国太空的第一人,他所做出的牺牲,让中国步入世界航天行业的前列的速度更快了。我们称他为英雄,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