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房价格的独立走势很大部分由其关联的学区决定,而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学区房,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人父母自然希望子女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也就成了本分,毕竟起跑线咱输不起。而“上学”关联的开销似乎已经成为了最大头的支出——毕竟有学区房压阵。孟母三迁的故事耳熟能详,现如今哪双父母不是潜移默化地循着前人的路在走?于是,有需求自然市场火热,当老破小有了名校的加持,摇身即是香饽饽。

学区房,源起就近入学、划片入学,顾名思义,有了学校招生范围内的房,上学自然水到渠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以目前的大多数城市发展情况来看,有底蕴的名校仍然集中于老城区,而周边老旧住宅小区正受益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哪个城市,学区房的价格均属拔尖的那一波,需求大于供给似乎是最好的解释。一方面,投资子女的父母不惜重金买入,既给了未来希望又保证了资产的增值,另一方面,持续看涨的价格让投资客看到了有利可图。热钱涌入,带来的是溢价,说来可笑,学区房价格的大阳线归根结底还是投资使然。

自2016年年底开始的楼市调控持续到今天,2021年3月17日,上海学区房新政出台。有人说此次调控对于学区房而言是一次核打击。而后,其他大城市表示将视情况跟进。新政出台一周,效果明显,有网友发帖倒苦水“我是刚需,1月份买的老闸北的两室学区房,但想想现在500万的房子以后只能卖400万了,就很难受。”,更有网友开始比惨“你这不错了,我买的是七宝,到手1000万,刚网签,还没过户呢,亏300万。”上述留言我们稍加提炼一下,无非以下两点。

其一,入学与住房解绑。学区房本就是教改的一部分,是因时制宜的举措,而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新市民的涌入、资本的角逐,学区划片是否适宜逐渐被打上问号。一旦学区打破,支撑高房价的逻辑将随之崩塌。而没了学区的老房子,不论是住宅质量还是社区配套,说句一无是处也不为过。

其二,大户型学区房或将被抛弃。总价过高,占用资金大,提高杠杆率的同时意味着抗风险能力的不足。如上文提到,总价千万级别的房子和百万级别的房子,面对同样市场波动所撬动的资金存在量级上的差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需不刚需我们暂且不谈,入手时机如何我们也不需要纠结,跌掉的是溢价还是价值更无法深究,只从现状看,结论很明显:二手学区房并非都是香饽饽。想来也是如此,毕竟楼市走到今天,学区房的确定性似乎不再那么牢不可破。

以上房斯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小问题:朋友们,学区房为门槛的顶级公立和高昂费用的顶级私立,你们选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