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园里的严氏祠堂

梦溪严氏是镇江历史上一支重要的宗族力量,他们在镇江留下严家巷、严氏祠堂等历史遗迹。

严家巷、严氏祠堂与现今梦溪园巷21号梦溪园沈括故居可谓渊源深厚。严氏祠堂的前身即北宋科学家沈括晚年所居住的梦溪园。沈括逝世后,梦溪园几经转手,大约于明朝初年转归迁居梦溪的严泰壹所有。

梦溪严氏的源流及播迁镇江经过

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严开甲等人所纂锡类堂藏版《梦溪严氏宗谱》载,严氏本庄姓,出于楚,避东汉明帝刘庄的讳而改为严姓。

梦溪严氏自北宋严南翼为第一世算起,至严开甲时已为第二十七世孙。严南翼(988-1069)为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之后,于北宋庆历年间由华阴迁居洛阳。其孙严靖(1038-1107)为治平进士,曾任颍州通判。严靖之孙为太学生严永中(1092-1158),字心传,居开封,北宋末年曾与陈东等人一起向朝廷请愿,要求恢复抗金主战派李纲的职务,但遭到投降派的反对。李纲被贬谪后,严永中预知京师将有大变,乃渡江而南居京口,实为京江严氏始祖。严永中五世孙严思裕(1206-1288),字荫昆,迁居城东乡圌阳之向善里。又四世至严泰壹,号太乙公,始入城定居善济二坊之梦溪,子孙于此繁衍昌盛,遂称严家巷。

严泰壹为梦溪严氏之宗,其后代有很多从严家巷分居在城各坊,皆称梦溪严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初期严金珍创建梦溪严氏宗祠

据《梦溪严氏宗谱》所载,严氏先人曾在严家巷内建有宗祠,“瓦房数间,中祀神主”,但至清末时,其旧址与兴废之由已不可得。

因此,严金珍于乾隆初年创建的严氏宗祠对于梦溪严氏家族而言就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严金珍(1680-1755),字珮玉,号乐安,候选州同知,敕封从六品的儒林郎,为梦溪严氏第23世孙。严金珍有儒士之风,“仁孝性成,克勤克俭”,“待友以信,驭下以宽”。他热心宗族事务,曾主持修订族谱,并独自捐祭田三十亩,供春秋祭祀。举凡宗祠祭祀诸事,他都尽心打理,严整有条。每年办完宗祠事务之后结余之钱,他都拿去接济贫苦的族人。他还心怀仁爱,大力举办慈善事业。每当遇有公益事业时,他都慷慨乐施。镇江的育婴堂、救生会等善会组织,他都曾捐金协助。

乾隆十三年(1748)夏,米价昂贵,流民困苦不堪,严金珍捐资平粜,全活多人。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严金珍感念养生送死均属民生所重,遂创立同善堂,“施棺槥以济死丧之急”。他邀约诸多同志多方措置,期望施棺善举永久不废。

《光绪丹徒县志》载:“同善堂在清风桥侧梳儿巷内。乾隆十一年,严金珍、陈绍等捐资为施棺善会。”严金珍有子四人,长子玉溪为贡生,玉沂、玉渶、玉藻均为国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严氏宗祠碑记

关于严金珍建祠的情况,《梦溪严氏宗谱》载为:“先世议建宗祠未果,厥考象鲤公尤有志建兴,事未及举而卒。君捐资为阖族倡,于是族人竞出资财,共成君志。赎梦溪南爽垲之地,建为祠宇。堂构聿新,上祀子陵公及太乙公以下神主。”宗谱中收录的刻于乾隆十九年(1754)的《宗祠碑记》亦载:“金珍倡议捐金,以一抵众,于是阖族鼓舞,捐资共襄盛事。于溪上物土相宅,取祖遗质出屋基立为祠址,因就其业而营建之。式廓之寝室、川堂、享堂、仪门、大门,凡五进。始丙辰终癸亥,凡八载。至甲子春方落成告祭。”据此可知,严金珍带头捐资,首倡建祠,全体族人热烈响应、纷纷捐资出力。严氏族人选中了梦溪严家巷之南的高爽干燥之地作为建祠地址。这块地本已抵押他人,族人拿出祖先遗资赎回。本次建祠始于乾隆元年(1736),历时8年完成。严金珍“创祠宇、明祭仪,订条规,勒碑记”,功不可没。族弟严金玖(1690-1766)、严金蕙(1708-1776)二人亦有襄助之功。

祠堂建好后,有寝室、穿堂、享堂、仪门、大门共5进,“祀事用修,规模略备”。此后,严金玖“又偕族人鸠集会事,各人轮管生息。祠有余赀,续置祠旁房屋基地若干。”在严氏族人对祠产的有效管理下,祠堂有了较多的财力,祠堂规模也随之扩大。

40年后严金珍三子严玉渶重修宗祠

严金珍之后,严玉溪、严玉渶两兄弟继承父志,积极为祠堂之事奔走,尤以严玉渶贡献为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建宗祠图

严玉溪(1705-1779),字崑源,例贡生,议叙主簿。他幼时读书颖悟,少年老成。施德于乡邻,有君子之风。曾多次在饥荒之年施粥以赈济灾民。在严金珍创建祠堂时,他仰承父亲的意旨,为建祠一事奔走赞襄、唯恐落后。

后来又多次利用宗族公费购置祠堂两旁的地基,希望增扩祠宇,可惜未能成功。

重修宗祠的重任就落在了严玉渶肩上。

严玉渶(1716-1800),字襟江,太学生,貤封为从五品的奉直大夫,候选布政使司理问。他以父兄为榜样,立志筹资重修祠堂,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开始动工。由于工程浩大,全族老少再次共同捐资襄助。在工程修建中,凡是召集工匠、准备材料等事,严玉渶无不亲自督理、事无巨细。在工程遇到困难时毫不退缩,仍然振奋精神、迎难而上。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工程仅一年时间就顺利完成。重修后的祠堂高大宏伟、完好如初,胜于从前。门厅、寝室以至左右余房共14进,计45间,还有穿堂、厢屋14间。此次修祠堪称值得全族骄傲的一件大事,因此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以全体族人的名义勒石铭记。碑文主要回顾、表彰了严金珍三父子的功劳,32名捐资人的姓名及捐资金额也列于碑后。

该碑现保存在梦溪园沈括故居内,碑额题“严氏宗祠碑记”6字。

此碑亦被收录在《梦溪严氏宗谱》卷8中,名为《重建宗祠碑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建宗祠图

太平天国战争中严氏祠堂毁于战火

严玉渶重修宗祠约80年后,严氏宗祠又遭到战火的浩劫。咸丰三(1853),太平军攻陷镇江,严氏族人纷纷避乱迁徙,“祠基荡然矣”。直到同治初,严氏族人才缓慢返乡,但此时祠堂已是一幅破败景象:“瓦砾成垤,蓬蒿没人子”。该年秋,族人始以公款重建门屋暨寝室三楹。由于战乱中严氏族人多散处四方,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虽已承平40多年但返回故乡的族人仅十之三四。如此,复建宗祠之路步履艰难。光绪五年(1879)重建大厅;二十年(1894)复改作寝室;又以公款添造对厅,作为学塾。

光绪二十五年(1899),族人又有更新大门、建忠孝贞节坊于左右、改建内大门并周缭垣墙、东西隙地种以树木等提议,但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仍仅有初基,建树无多。

上世纪80年代时,严氏宗祠旧址仍保留有3栋房屋。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沈括纪念室,严氏宗祠遂囊括进梦溪园的布局之中。

如今园内那方《严氏宗祠碑记》石碑,仍默默地向我们述说着昔日岁月。

资料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