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区别是核上瘫还是核下瘫,要点在于额纹是否消失:未消失者是核上瘫,额纹消失是核下瘫。我们治疗的绝大部分面瘫是周围性的。大约一半的病人在48小时之内面肌瘫痪达到高峰,所有病例在5天之内达到极限,急性期为7天左右,80%病例在数周或1~2个月内恢复。

有学者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为三期:急性期、恢复期与后遗症期。分期对于把握治病的时机、取穴、选针、手法的运用等都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毫针法

1.取穴:翳风、风池、合谷、太冲。

2.针法:先针翳风、风池穴,继针合谷,再针太冲。

3.释义:一般周围性面瘫患者大多在翳风、风池有压痛,毫针刺以泻法,以引邪外出;继则针对侧合谷,配同侧太冲以泻法。《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有“穴法相应三十七穴”中:风池应合谷,翳风应合谷。故先取翳风、风池,后针合谷,则加强了祛除头面部风邪的力量。“太冲泻口喎于立正”,与合谷相配,则气血双调、升降相因,通经活络之力大增。

患侧面颊部火罐法

朔州针灸名医徐白之子徐军先生传授治面瘫拔火罐法:用玻璃罐闪火法,在患侧面颊部以“颧”为中心拔火罐,将半侧面部肌肉紧紧吸聚到一起。留罐5分钟左右,期间注意观察皮肤颜色改变情况,以免吸力过大或时间太久而发生水疱。起罐后,嘴角偏斜的症状即有所改善。此法适宜于早期面瘫患者。

肩胛骨内缘挑割法

山阴城内康老医生擅用肩胛骨内缘挑割法治疗面瘫而闻名遐迩。他认为发病后早期不宜在面部针灸,发病3个月内绝大多数可治愈。其法简单而有效:沿患侧肩胛骨内缘,从上角往下找压痛点,用圆利针刺入皮下,挑出白色纤维丝,再用刀割断,所有痛点都挑割。笔者改用 锋钩针钩割痛点,其机理、效果相同,而操作更简便。

口腔黏膜按摩、划割法

1.内颊车穴(口腔黏膜)鑱针划割法

新九针创始人师怀堂老师经验:用镵针划割内颊车穴(口腔颊黏膜)。第1次治疗双侧均划割,以后划患侧即可。针法:纵向划割4~5下,见血即可,不宜太深,以免损伤大血管。每周2次。

2.口腔黏膜按摩、松解法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杨恩来老师经验:戴消毒手套,将食指、中指放进患者口中,拇指在外对按,仔细触摸口颊黏膜,寻找痛性硬结。找到后,用拇指与食指、中指对搓揉按,由轻到重,直至硬结变软或疼痛消失。如遇到硬结难以揉开者,可用锋钩针钩割,或用小针刀切开松解。

竹牙签弹刺内迎香法

朔州有一老中医,擅用竹签弹刺内迎香治疗面瘫,方圆百里皆知其名。1991年笔者学得此法,屡试屡效,尤其对不能鼓腮者,针后即不漏气。1999年在江阴市中医院治疗某患近2个月的面瘫,用竹牙签弹刺后,即可将患腮高高鼓起。中医认识:考其所刺经络穴位,手阳明大肠之经脉,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迎香为其最后一穴,为手足阳明之会,是治疗口眼歪斜的要穴。

内迎香与迎香隔一鼻翼而脉气相同,故可愈歪僻之症。西医解释:鼻黏膜有丰富的三叉神经末梢及嗅觉感受器,与延脑的面神经、舌咽神经、舌下神经、迷走神经等神经核有复杂的神经联系。因此,刺激鼻黏膜可反射性地影响上述脑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的功能。例如:鼻黏膜反射治疗可调节胃的分泌与运动功能而治疗胃部疾患等。

阳白三透法

一般面部肌肉比额肌恢复要快,额纹恢复较慢者,可用一穴三透法,

此乃河曲县一老中医经验:从阳白分别透向攒竹、鱼腰、丝竹空三穴。

出针后在阳白穴上拔一火罐。

寰枕枢复合体紊乱矫正法

颈椎病,尤其是上颈段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紊乱对面瘫的发病和治疗也有影响。面神经血供与椎动脉关系密切,寰枕关节、寰枢关节紊乱时,最容易引起第三段椎动脉发生动力学改变,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影响面神经的血运。所以要注意寰枢、寰枕关节的检查,如压痛、错位等。

用针刀切割松解第二颈椎棘突两侧和上缘,以松解头下斜肌和头后大直肌起点,或松解第一颈椎横突头上斜肌的起点,继用手法矫正紊乱的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以缓解枕下三角对椎动脉的挤压,改善椎动脉供血,有助于缺血性面神经功能的恢复。许多病人在针刀手法后就会感觉到面部轻松。

颊扇埋线法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陆健老师颊扇埋线法:通过植入人体的羊肠线对经络腧穴温和持久的刺激,以激活经气、促进功能恢复。

方法:将羊肠线埋入颊车穴,三根线分别埋向地仓、颧髎、下关三个不同的方向,一针透三穴,呈扇形,故名“颊扇”。20-30天治疗1次,对于那些不能每天针灸或为了巩固疗效者,可以选用本法。

验案举例

患者,男,27岁,1995年12月6日初诊。右侧面瘫7天,右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平坦,嘴角偏向左侧,鼓腮漏气,右翳风穴压痛。诊为Bell麻痹。

治疗:毫针泻右侧风池、翳风,左合谷,双地仓(泻健侧,补患侧)。每日1次。针5天后眼睑闭合、嘴不漏气。针7天后额纹出现,鼻唇沟出现,嘴角略歪。10天后基本痊愈。

本文来源: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9月第19卷第9期

针灸治疗面瘫

作者/王居易

  • 病案

李某,男,68岁,2009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左面麻痹6天。

症候:初起左项(太阳经)僵硬,继则左目不适,流泪,再而左面部麻痹,左侧项、颌、目下及耳痛,面麻木。左目闭合不全,额纹变浅,鼓腮不能,口向右歪。苔白腻而滑。脉右弦滑,左沉滑。余正常。

经络诊察:太阳经、手太阴经、手阳明经异常。

辨经:病在太阳经、阳明经。

选经:太阳经、阳明经。

选穴:至阴(放血),针刺左侧的天柱、通天、腕骨、合谷、偏历诸穴。

二诊:头痛、流泪已轻。唯头顶、面颊、下颌胀木感。左少泽放血,针左天柱、左合谷、左养老、左足三里。

三诊:病在太阳经、少阳经。双少泽、关冲放血12滴。针左完骨、左攒竹、左偏历、左足三里、左手三里。

四诊:阵发性左侧太阳穴痛,双面颊麻木,左足趾麻。针风池、手足三里、玉枕、天柱、承浆、左鼻窦上、内地仓透颊车、偏历。

五诊:左侧头仍阵发性胀痛,余症已减。同前诊方案,减风池、左偏历,加至阴、左温溜、左大迎。

六诊至十诊:面麻已明显好转。配穴基本相同,以天柱、四关为主穴。随症有加减。

疗效:经10次针灸治疗痊愈。

  • 医案解读

患者以前曾得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口僻),经治疗痊愈。今年又患此病,但出现在面部另一侧。遇到面瘫患者,要先了解具体病情和病史,然后仔细观察瘫痪部位,比较患侧和健侧。

要求患者:①皱眉,观察两眉之间的皱纹;②抬眉,观察前额皱纹;③闭目,观察是否可闭目和眼睛的皱纹;④耸鼻,观察鼻唇沟;⑤撅嘴,观察口唇沟,口的歪斜程度;⑥鼓气,观察鼻唇沟歪斜的程度;⑦闭嘴,观察是否漏气。患侧一般无皱纹或皱纹不明显。观察皱纹可帮助医生了解治疗过程中的进展情况。因此每次治疗前先察皱纹,记录是否有变化。

本案进行经络诊察以患侧的经络为主。但需检查双侧经络才可以帮助准确辨经。重点要检查头项的经络,尤其是乳突部是否疼痛或手下是否有异常感。乳突疼痛最常见于天柱、风池、完骨等腧穴,但也能在玉枕、脑空、瘈脉、风府、大椎等处出现,必须仔细触摸,若发现异常疼痛,则先针这些部位的腧穴,而不针面部的穴位。乳突炎性疼痛缓解之后再治面瘫后遗症。此患者左天柱异常,说明仍在急性期。

在经络诊察中发现太阳经和阳明经异常。太阳经主开,主一身之表,承接化解寒邪。此患者由于疲劳过度,太阳经阳气虚,风寒邪侵入,寒邪凝滞,太阳经不畅导致口僻、头项痛、耳痛等症。阳明经循行于面部,阳明经筋的松弛与口僻有直接联系(口眼歪斜)。《灵枢•经筋》写道:“足阳明经筋: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合于頄,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卒口僻(口角歪斜),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阳明经主阖,外邪先侵入太阳经,继则导致阳明经的郁热于内,引起口僻症状。

患者的太阳经和阳明经异常,取腕骨和合谷可促进两条经络的原气运行,温阳解表、疏通本经。腕骨穴位可变动,因此要仔细触摸。腕骨为手太阳经的原穴,可温阳益气,可治与太阳经有关的面神经麻痹症状。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阳明经在三阳主阖,多气多血,行气作用强,它的作用较广,能温阳解表,温阳益气。配偏历可把本经的原气宣发于本经的络脉,通达到更广泛的部位。

二诊耳痛、项痛、头痛等急性症状已减轻但仍未痊愈,故在井穴少泽放血。患者亦有头胀木,乳突部仍有炎症,则取天柱加玉枕散太阳风邪,升阳气。养老为手太阳经的郄穴,能调节本经经气,可清头明目,治项背痛。

三诊之后急性症状基本减轻。面麻、乳突部炎症亦减轻,则可取面部腧穴。局部选穴以皱纹检查与其他症状决定。先治疗最明显和较重的后遗症,先取鼻窦上(治鼻窦旁麻)、承浆(治口歪斜)、内地仓透颊车。重新察经络,三阳经皆异常。配合谷、温溜、天柱、腕骨、束骨、太冲治疗,太冲为足厥阴经的原穴,厥阴经在三阴主阖,主阴血,可使全身气血输布开,从而调理经络,治血虚导致的面麻、手指麻。十诊之后,症状消失,笑容自然。(编者按:因篇幅所限,原文所附其他3个病案略)

  • 针灸治疗面瘫的体会

本文4位患者都有周围神经面瘫,但病因、发病的时间不同,因此治疗方法不同。第一例李某的病以太阳经为主伴阳明经异常;第二例徐某以少阳经和阳明经异常为主,而且是由于带状疱疹导致的;第三例金某以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异常为主;第四例王某以阳明经、少阳经异常为主,累及厥阴经。这说明经络诊察非常重要。

第一,病变早期,患部准确的辨经选经是治疗关键。

在发病前期,有乳突部疼痛时,应仔细察乳突部的经络。若太阳经异常,一般天柱穴有异常反应,玉枕穴也偶有反应。若患者太阳经并少阳经异常,必须仔细察乳突部的太阳经与少阳经,比较两条经的异常,完骨、风池、天柱、瘈脉、玉枕或脑空是否有异常;个别在督脉的风府、大椎会有反应,都要仔细摸。

治疗急性乳突炎症时以患侧乳突部的腧穴为主,禁用面部腧穴。也可考虑在太阳经井穴放血,引阳通络。若有虚象可加患侧太阳经的原穴,为温补解表。若有异常反应可考虑取太阳经头顶部腧穴,取患侧通天、曲差等。由于属风寒引发的病,则可加灸大椎,散寒解表。炎症消失或减轻之后可取面部腧穴。

乳突部是面神经核的起点。面神经核由于受风寒或风热后导致发炎,说明有充血。很多慢性面神经麻痹的后遗症是由于接诊医生忽视乳突发炎情况,造成面神经的营养障碍,使面神经核发生变性,从而导致面神经不可恢复。乳突部的疼痛对医生认识面神经麻痹的病机,特别是对早期病机的认识有很大帮助。

因此面神经麻痹早期要充分注意乳突部位发炎的存在和消失,发病时间越短恢复时间越快。发病时间越长,恢复越困难。先治急性炎症,供应面神经营养;当疼痛消失或缓解,可以取局部穴位。不要急于在局部取穴治疗。

第二,对面神经麻痹的认识不要局限在阳明经,要区分病因、病机和治疗时期(时机)。

面神经麻痹一般分两大类。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属脑血管病、脑出血、偏瘫之类的病。脑血管病获得控制或好转以后能自我恢复,可取通里、照海,通脑络。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医生常见的属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大约占95%以上。

病因基本分两种:风寒和风热。一种是在疲劳状态下受到风寒而发病,另外一种由感受风热导致。

在治疗时先要细致诊察经络,为辨经,为确认病位、病机提供重要依据。也要分早期或恢复期。“急则治其标”,由于早期邪重, 应该先祛邪——散寒或清热;早期先治乳突部疼痛。恢复期乳突部疼痛消失以后可治局部面神经麻痹。

风寒外邪大多侵袭太阳经,与太阳经的走向和属性有关。太阳主开,主一身之表,能承接六气的刺激,化解和防止寒邪的侵袭。太阳经若阳虚,不能固表,易受风寒,寒邪凝固本经之气血,则导致头痛、面瘫。风寒型面神经麻痹能牵连少阳经。当太阳经闭结之后少阳经的疏泄能力也易减弱,病变部位仍在太阳经,因此必须保护此经,防止复感外邪。

风热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为病毒感染,以阳明经为主。风热之毒引发阳明经热郁于内,但亦能包括少阳经、太阳经异常。早期有患侧乳突胀痛,故取患侧反应最敏感的腧穴,如天柱、风池、玉枕、脑空等。早期禁针面部,但可浅刺额部腧穴,如患侧头维、颔厌等。早期也可考虑在患侧商阳放血以清热解毒,针患侧合谷、曲池、足三里。患侧足三里也可施血罐。恢复期以取面部腧穴为主。

本文摘自《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王居易

一、避实就虚——治疗面瘫

包先生面瘫2日,来看诊时,左侧面部完全不能动。同时面部浮肿很严重,触诊耳后翳风、风池穴(面神经穿出的部位)非常敏感。因为正值发病早期,外邪势力还很大,我决定先在四肢部进行治疗,以疏散面部郁积的邪气。

根据经络诊察发现阳明经受邪为主,治疗选用了开四关,曲池、偏历、丰隆等穴,头部只用了翳风、风池疏解外风。行针时,针感传导还比较顺畅。起针时,病人非常不解地问:“大夫,我是面瘫,您怎么不治我的脸呢?”言语中带着失望,我看出了他的担心,就坐下来详细给他解释。

病人当天穿着绿军裤,我就说:“看您的气质和穿着,应该是部队上的吧。”他点点头,但是表情更加诧异,可能心说这治病跟部队有关系吗?我继续说道:“打仗时,如果敌人来势汹汹,装备精良,这仗该怎么打呢?是硬碰硬冲上去迎面痛击呢?还是先避其锋芒,声东击西,消散敌人的兵力呢?”

我看病人认真在听,就用更加确定的口气继续说:“您现在正是病变初期,面部是主战场,邪气瘀结严重,面部肿胀,耳后压痛也这么明显,如果这时再在面部施针,就会聚集经络中的气血,加重面部的瘀结,这样做极有可能会加重病情!”

这位患者不愧是军人,一下就明白了我的意思,心悦诚服地说:“了不起呀,王老师,您治病居然能够用到兵法,不简单!”我笑了笑:“中医的智慧还深着呢,我还只是刚入门而已。”初诊结束时,包先生已经感到面部肿胀消减了很多,非常高兴跟我约下一次的治疗时间,我交代他要注意面部的保暖,不要喝酒熬夜,也不要过多刺激,他频频点头接受。

三天后,包先生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复诊,一看他的面部吓了我一跳,这可不是好转的变化,而是面部溃烂,起了很多脓疱,肿胀也比第一次更加厉害,左侧眼裂不仅增大,而且还不停流泪。看到这种情况,我表情严肃起来,询问原因。

包先生很不好意思地跟我解释:“真是抱歉,王老师,我没有听您的话。我工作很忙,得了病也得坚持上班,很多朋友知道我生病了,都给我介绍各种偏方,盛情难却,我就试了试。”原来他用白附子捣烂和醋调和外敷了四个小时。期间感觉面部疼痛,他以为是祛病的好现象,就强忍着,秘书在旁边劝他,也不肯放弃,等摘下来后脸就烂了,而且眼睛面部肿胀严重,不断流眼泪,这一下不仅第一次针灸治疗的效果消失殆尽,病情还加重了许多。

他不好意思地跟我认错:“这下我是真的明白您的意思了,您说得太对了,开始我还幻想治病须用猛药,结果我这脸就被打成这个烂样子。我保证今后绝不瞎试了,就按您的方法治。”

我看着他的烂脸,真像是打了一场恶仗,一派惨烈,只好用温养阳气的方法替他收拾残局。之后患者完全发自内心配合治疗。因为他身居要职,无法休息,但是在频繁出差的空档时期坚持约诊治疗,也坚持按照我交代的方法进行面部艾灸。三诊时面部的病毒邪气就消散许多,乳突部位的压痛明显减轻,这时我才开始给他进行面部的针刺治疗。这个严重的病例在五诊后完全治愈,速度非常迅捷。

清朝徐灵胎先生所著的《医学源流论》中有一篇短小精辟的医论《用药如用兵论》,其中明确指出用药之法就是用兵之法,两者非常相似。在具体的治病策略中就有:“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与我在此案初期所立治法完全一致,其实在治病的过程中,这种兵法思想无处不在,欲做良医真需要研究一下兵法,如徐灵胎先生在此文最后所言:“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二、擒贼先擒王——火针消瘊,只扎大的,小的会自动脱落

火针古称“燔针”“焠刺”,《黄帝内经》中多次讲述了火针的应用,后来的《伤寒杂病论》中亦多处论及火针治疗引起的坏证,后因患者惧怕,医生亦有所忌惮,逐渐少见于现代临床。《针灸聚英·火针》甚至论火针“须有屠儿心,刽子手,方可行针”,听起来似乎更加恐惧。

笔者使用火针完全是因为在临床治病所需而逐渐摸索的,每遇滞痼顽疾或老寒肢体麻痹之症,使用毫针几乎没有针感,效果仅如隔靴搔痒,令人沮丧。每读《灵枢•官针》针法,心中都会啧啧称赞,希望自己也能逐渐掌握这些针法,火针便是我逐渐在自己身上尝试,再用于临证而越来越钟爱的一种特殊针法。

2014年在山西太原开会时偶遇师怀堂先生的门人,从那里订购到师氏纯手工打造的一套燔龙火针,爱不释手。便随身携带,以便随时应用。多年以来笔者随身携带的火针大多被用来针刺疣瘊类病症。可是又有一点令人啼笑皆非,治疗此类病虽多,却总是没有留下典型的对比照片,因为针灸时忘记拍照,想起来时病症已然成了过去完成时!

有一天给学生上课时谈及此事,见我言谈间带着遗憾,学生小A举手笑曰:“老师,这有何难,我这双手长满了瘊子,您尽可以拿来做试验!”我仔细检视,发现他的双手真有大大小小十多个瘊子,因为课间时间有限,又不能耽误教学任务,我遂选择了其中两个比较大的顶部有开花状的瘊子施以火针,针罢便继续上课。

一周后又来给这个班上课,想起治瘊子的事,整班的学生都很兴奋,因为当时火针扎过的两个大瘊子已经萎缩脱落,仔细检查瘊子的底盘处还是有一些硬结,小A笑着说:“老师,告诉您一个不幸的消息,您又忘记拍照了!”,全班哄然而笑。小A同学很爱抖机灵,转了转眼珠又道:“老师,没关系我这里还有一些小瘊子,等它们长大了,您还可以继续做实验!”

这件事情过去了两个月,到期末的时候小A同学突然跟我说:“老师我忘记跟您汇报一个更不幸的消息了,我手上的小瘊子也全都没有了!”此言听罢令我十分惊讶,追问事情经过,原来那两个大瘊子脱落之后,又过了一两周双手大大小小十多个瘊子竟也逐渐萎缩,半月后尽数脱落,再无踪影。

我仔细检查小A的双手,毕竟是年轻人,双手光洁如丝绸般细滑,竟无丝毫印记。我想起过去曾听过瘊子分公母之说,说明这类疣瘊的病毒的确可以播散,而且母瘊不仅播散,还是其他瘊子营养生长的来源,治疗时只需辨认清楚疣瘊的源头,散落者其实不必尽数治疗。

火针治疗疣瘊类疾病的机理,很多医生认为类似外科手术,由火针代替手术刀铲除病患,笔者认为不尽然。疣瘊之类生长于皮肤表层,从经络理论分析属于络脉病候,《灵枢•经脉》手太阳别络主病就有“实则生疣”的记载。虽然病变在经络皮部毛络,但是依然有经络气血循环,属于经络气化的重要范畴,只是区域较为局限,火针施针后可见所针之处周围皮肤直径一两寸许区域皮肤泛红,患者亦感觉有明显热感向四周波及,恰好可以说明皮肤络脉的气化范围。

同时,笔者在治疗此类病变时,往往只用单头火针,刺及疣瘊根部即可,小者一针,大者也限于三针之内,等待自然脱落。可见火针是切断了疣瘊病毒的生长链,改变周围皮肤络脉的气血循环,使毒邪消散,尤其是治疗学生小A的案例,更加验证了这一点。此后我在治疗此类病变时,不再尽数针刺,而只是选择其中较大者治疗,主要病变的源头消除之后,散落的较小病患自然消退,所谓擒贼先擒王,兵法之道亦是治病之法。

我在临证还常用于治疗各种风痹麻木、骨折疼痛、疱疹病毒等病症,常有“夺关斩将”之力。使用火针最为突出的感受是它除痹消瘀的强大力量。古人云:火郁发之。其实火针最大的效力恐怕就是使毫针携带了火的威力,可以一次性消散经络中顽痰、火毒、瘀结,发散之力极大,很多骨折后的痛点会在火针治疗后立即消失。前些时候听到黄金昶老师讲针灸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黄老师还将火针运用到肿瘤治疗,消瘤除瘀,深为佩服!

本文选自《经络医学研习录·医话故事》,作者/王红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

作者/程宝书,王启才

西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黄琳娜主任医师在针灸临床中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每收良效。

【操作】

先用温水或酒精棉球将患侧面部下关、牵正穴周围擦洗干净,然后将制马钱子、细辛、白芥子等制成的药膏敷于穴处,外用胶布固定,贴敷6~8小时之后,用消毒的干棉球蘸温水轻轻揩去药物,擦干后再敷药。每日换药1次,共治疗20天。

本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效果尤其明显,早期使用,则见效快,若病程长,则疗效差。治疗期间,患者每日应自行按摩患侧面部2~3次,每次5~10分钟,并多做蹙额、抬眉、闭眼、鼓腮、示齿和吹口哨等面部运动。对胶布过敏者,可改用肤疾宁膏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孕妇、幼儿慎用。

【体会】

本治法针对病因,采用马钱子、细辛、白芥子等中药组成的药膏,贴敷于患侧面部,具有通经络、活气血、祛风邪,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本治法将穴位贴敷疗法与经络、腧穴理论相结合,除了发挥经皮给药系统的优势外,还有经络、腧穴的独特作用。腧穴作为脏腑气血汇聚之处,对药物具有储存和放大作用,当药物经过经络、腧穴的吸收、传输和利用的同时,两者相互激发、相互协同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可以取得在通常情况下单纯用药或针灸所不能达到的疗效。

黄医师在临床中观察到:面神经损伤位置对预后的影响十分重要。茎乳孔以外的面神经水肿、变性坏死多不明显,病情较轻,穴位贴敷疗法疗效佳;而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缺血、水肿、受压比较明显,以致髓鞘或轴突变性,病情多属重型,恢复慢,预后差,后遗症多,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差。因此,黄医师认为对面神经管外的面神经损伤,以中药穴位贴敷为最佳治疗方案;而对于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损伤,则宜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本文摘自《当代百名针灸名家临床绝学》,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作者/程宝书,王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