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星堆的初次发掘就有了惊人的发现,使其一跃成为世界奇迹。历来被当成神话的古蜀文明也向世人昭示着他们曾经的辉煌与灿烂,根据已有的资料推测,这个古文明很可能早于我们的夏朝,是一个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经颇具繁荣的远古文明。然而,如此繁荣的文明在历史上却鲜有记载,着实让人百思不解。不过三星堆的发掘让人们再次发现上古文明图鉴《山海经》的神奇之处,也许书中能够找到些许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三星堆文明的标签之一,青铜神树想必家喻户晓。而研究青铜神树最不能避开的便是《山海经》,书中多处记载了“建木”、“扶桑”、“扶木”等等神树名称。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看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其造型与结构几乎与书中描述如出一辙。当时发掘的8棵青铜神树中,修复最为完整也最高的一棵有4米左右,如果加上顶部缺失的部分应有5米之高。通过已经修复的文物来看,大体分三层,每层三个分枝正好与《山海经》“九日居下枝”的记载吻合。至于青铜神树的顶端到底是“一日居上枝”还是如“十日神话”所说的一日当差只有九日挂于树上则因为缺失而难以确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青铜神树以外,同样作为古蜀文化的标签之一的青铜纵目面具也在《山海经》中得以对应。想必见过的人必然过目难忘,它以其奇特的造型与诡异的神情著称,这与炎黄子孙的长相极为相左。难道古蜀人本就如此吗?人们从来没有停止寻找面具的真相,然而至今没有准确的说法,不过它们如此沉重必然不可能佩戴应当是用于祭祀。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古蜀人既然不遗余力地铸造此物,必然有一个参考,在《山海经》中有一个烛龙的记载“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这个“直目正乘”便是纵目的直观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星堆两件最具人气的发现都在《山海经》中一一对应,而《山海经》又时常被今人称之为世界地理书,加上三星堆出土文物中青铜大立人的造型与《山海经》中提到的“擢首”极为相似,而这个词语正是长颈的意思,而在远古时期民族尚未融合,这样的形象显然只能是华夷之辨中的外夷。而已知的青铜器铭文装饰除了少数的与商周文物铭文相似,大多数纹饰都晦涩难解,加上发掘至今依旧不见甲骨文等华夏文明标志,许多人因此质疑三星堆文明的华夏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