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仅会带来消费的升级也会让很多骗子的目标人群升级,过去骗子都喜欢找一些有钱但是刚入社会的人来骗,现在的骗子却连银行卡不超过三位数的人都骗,而且即便银行卡没钱,他们也能用各种方式骗出钱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学生也会成为目标

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前骗局的主要针对对象往往是大学生,广西某校此前发布的《治安通报》显示,又有两名大学生被骗,其中一位是被自称电商客服的人诈骗,总计金额高达1.4万,另一位则是二手交易避开了平台,导致最终被骗1800元。

过去人们或许都觉得,穷学生有什么好骗的?但现在的情况显然已经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商家发现了学生背后家庭的消费潜力以及学生的消费欲望,因此早就开始针对大学生铺开了一系列的宣传措施和针对性的销售方案,加上消费主义通过各种方式对年轻人产生了影响,大学生成为其中的重点目标也就顺理成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光族也被“盯上”了

有人或许会说,如果是月光族,且银行卡从来没有超过三位数就不会被骗,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除了上述广西那个被自称淘宝客服诈骗的人外,广东地区的调查显示,今年以来报案的大学生诈骗就有18起,诈骗的主要类型包括“兼职”、“刷单”、“返利”等等,还有不少都是“不需要钱”的诈骗,最典型的就是校园贷诈骗。这要求“月光族”对于自身的信息保密要尤其注意,不要在非需要场合下提供个人资料。

必须清楚的是,目前国家发布的相关政策已经彻底禁止了非法下向大学生进行贷款的行为,如果再遇到一些贷款的机构,大学生千万不要上当受骗。虽然手续相对繁琐,但银行和有正规资质的一些机构都是可以提供大学生贷款的,而且利息少、还款时间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银行卡没有钱,是如何被骗的?

据了解,不少骗子实际上并没有瞄准受害人的钱包,而是瞄准人们背后的贷款平台。很多平台为了方便客户贷款或者提升自己的销量,都会尽可能简化一些贷款的方式,比如连接银行的信用平台查询违约情况等,只要用户在申请贷款时,发现消费和银行卡的资金流入流出正常、有还款能力且没有违约记录那么就可能放款。

沈阳一位很少在银行卡放钱的女士就是这么被骗的,骗子先谎称自己是某金融部门的员工,告诉受害人,她的某网贷存在问题,不处理会有征信问题,同时还发来了一张带有受害人准确个人信息的截图,这对于受害人来说可信度显然就上升了不少。随后在一步步引导下,受害人从贷款中拿下了一笔价值12万的贷款,但银行卡中却始终空空如也,直到这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然而犯罪者却还嚣张地让她报警。

就这样,犯罪者“空手套白狼”借助第三人的手拿到了12万元,而负债的却是受害人,显然,哪怕是不超过三位数的银行卡在这里都没有任何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信诈骗层出不穷

从相关统计来看,电信诈骗的金额和数量都处在一个相当高的量级。大学生除了面临贷款诈骗,同时还经常能看到如下骗局

第一个是刷单或购物类诈骗。这可以说是目前最主流的诈骗方式,各地警方针对所谓“刷单赚外快”也提醒多次,它们就是通过一个小额诱饵吸引学生上钩,告诉学生刷单后会持续返利,买的越多返利越多。骗术简单,但效果却很强。

第二个是信息诈骗。这是针对大学生甚至是家长的最常见手段,各种花样层出不穷。从过去就有的利用信息差谎称孩子住院到现在伪造、假冒或者混用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录取通知书等等应有尽有。

其中直接危害或许不大,但长期来看隐患不少的还要数对个人信息以及密码的获取,通过第三方平台要求密码或者身份证都是常见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个是冒充公检法。这类的诈骗往往会用个人信息来“吓唬人”,一旦在社交平台聊天室碰到这样的人千万不要相信,正规机构的问题处理都是来电确认信息并告知,然后线下办理,线上一般采取的短信通知的方式,根本不会有繁琐的聊天过程。

第四个是冒充熟人。虚假购物都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尤其注意的是,一旦对方拿出了个人信息来“获取信任”,那么个人就应该及时意识到自己的信息遭到了泄露,对于各平台的密码要尽快变更,防止骗子利用个人信息来进行影响更大的非法勾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的个形式很多,但追根究底的思路都是一样的,想要防范电信诈骗其实也并不困难,只要掌握以下几点就会最大限度避免问题。

第一点,克服“贪利”思想。“没钱、穷”是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评价,因此对于一些能赚到小钱的事情很多人都会“乐此不疲”,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是大学生还是普通人,凡是免费的都是最贵的,所谓的中奖、贷款处理等都是后台可以查到并且确认的,往往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少人都会被言语所蒙蔽。

第二点,保护好个人信息。这里的保护不是防范个人信息不被任何人知道,哪怕不在信息化社会,想给一个人画像并且得出一个普通人的身家其实都并不困难,更别提现在。因此重点是不要轻易向询问自己的人透露信息,凡是在网络上准确说出你的信息来取信你的人本身就是不可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点,调查印证。这点相对来说很难,因为它往往需要一定的阅历和经验,因此在自己无法准确判断的时候,及时求助于警察是最为简单和快捷的方式。

第四点,不要轻信所谓的安全账号或者“退费”,凡是权威部门的退费都会在各大平台、媒体发布通告,同时一些手续的办理也往往在自己的平台,而且这些平台之间完全没有互通的情况,所有被支付软件识别为个人账户的都可以被认为是骗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五点,陌生链接尤其需要注意,木马病毒等窃密已经不是什么新技术,如果被眼花缭乱的信息诱导,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贷款才是最难受的。

总的来说,骗子当下正在将目光放到学生群体已经背后的家庭、金融机构身上,而制度的完善终究还是不可能覆盖所有无法判别的地带,因此个人防骗还是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大脑是防骗的最佳“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