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引言:
中国封建社会,皇帝的圣旨中分“制、诏、诰、敕、谕、旨、批”等几种形式。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圣旨,大部分都是皇帝赏赐官员、妻室的“诰命、敕命”。在什么情况之下,皇帝会下达这样的圣旨呢。
诰命、敕命的形成和沿袭
诰命、敕命说白了,就是中国封建皇帝,对大臣赐予官阶、赏赐爵位,给予一定特权的凭证文书。
诰,就是以上告下的意思。
诰作为王命文书,始于西周时期,秦朝改革废而不用。
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唐朝,遇到文武官员升降赏罚,就会按照官员的品级,给予一种文书,叫做“告身”,上面详细的记载着,官员的品阶,任官事迹,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任免文书。
宋朝时期,这种“告身”文书得到发展,不仅可以任命官员,同时还封赏官员的先人,妻室、子孙。按照当时的惯例,生者为封,死者为赠。
元朝时期,朝廷对封赏官员,按照品级进行详细的划分,封赠一到五品官员,用白色纸张书写,叫做宣命,六到久品官员,用红纸书写,叫做敕牒。
敕,本身有告诫的意思,始于西汉时期,比诰稍微晚一些。
明朝沿袭唐宋时期的制度,对于封赠人员的条件,范围、品阶、称谓、诰命,使用的颜色、图案、质地,都做了详细严格的规定。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封赠诰命、敕命
对于这个,各个朝廷都有严格的规定:
1,受封赠的范围
明清两代,可以得到皇帝封赠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一类是,皇家宗亲,包括亲王、贝勒、贝子、公主、君王、县主等。
二类是,升迁得到封爵的文武官员。
三类是,边疆少数民族的王公首领,宗教首领。
四类是,一些附属国家的王妃、世子、世孙。
2,文武百官受封赠的条件
在明朝时期,基本上三年考核没有过错,就可以获得封赠。严格的时候,还要加上任期之内,征收的粮食要超过多少石,也就是说,不光看资历,还要看政绩。
清朝时期,封赠文武百官的制度,已经完善成型。
顺治年间规定:官员遇有恩,三年考满,就可以破例封赠。顺治五年,皇帝有下诏书,满族屡次出征,有功绩者,按照升迁授予官职,一概给予世袭诰命。
3,官员获得封赠的次数。
明清两朝,实行“覃恩封赠”制度,也就是说官职和爵位,不仅可以授予官员,还可以“上荣其考祖,下及其子孙”,有的甚至可以世袭罔替,祖祖辈辈享有特权。
清朝明确的规定:一品封赠三代,二、三品封赠二代,四到七品封赠一代,八、九品质封赠本人。
4,封赠的职位和称谓
明朝时期,封赠制度分为九等十八级,每一个级别有分为初授、升授和加授,称谓从荣禄大夫到登仕佐郎,一共有40多种。
清朝时期,进行了缩减,称谓也还有17种之多。
关于称谓来说,明清两朝基本上相同.
一品大员的祖母,母亲、妻子统称为一品夫人。
二品管员称之为夫人,三品官员称之为淑人,四品官员称之为恭人,五品官员称之为宜人,六品官员称之为安人,七品官员称之为孺人,八品、九品官员分别被称之为八品孺人、九品孺人。
5,诰命、敕命的行制和图案
明清时期的诰命,一般都是写在丝织物上的文书,一般以卷轴的样式存在,宽约30厘米,长约1丈。
依照明清现存的诰命来看,颜色一般分为苍、青、黄、赤、黑五种,官员品级越高,诰命的颜色就越多。
一般情况之下,都会在卷头卷尾,都有“奉天诰命”四个字。
明朝诰命图案也按官员等级划分:
一品云鹤锦,夫人云鸾锦;二品狮子锦,夫人鸂鶒锦;三品、四品瑞荷锦,淑人、恭人芙蓉锦;五品瑞草,宜人四季花锦;六、七品及安人、儒人俱用葵花锦。
诰命文书的卷轴,也有严格的划分,从高到低分为:
玉轴、犀牛角轴、抹金轴、角轴、乌木轴
清朝时期,在图案织文上有一定的变化,出现了三色、五色甚至七色。
6,诰命、敕命撰写格式
诰命、敕命书写有一定的制度。
明朝初期,一般都在百字左右,到了后期,为了追求辞藻华丽,有的多大数千字。
清朝时期,对于诰命的字数,有了严格的限制:
一品至三品官员,诰文起始和结尾都是六句,中间事实分别为十四句、十二句、十句,结尾六句;四、五品官员,起四句,中间八句,结尾四句;六、七品官员,起四句,中间六句,结尾四句;八、九品官员,起二句,中间四句,结尾二句。
值得一说的是,诰命一般都是在年节庆典颁发,受封者家人时代保存,保存不好会受到惩罚。可是如果,因水灾、火灾损坏,还可以上奏请旨补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