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其实,好的影视作品也是一样,都是对过去或现在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以及,艺术化呈现。

比方说我们熟悉的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将戏子程蝶衣的个人命运,交织进从清末,到北洋时代,到日军入侵,到国共内战,到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那段波谲云诡的大时代里。

于是,便有了极致的情感,与波澜壮阔的史诗感。

再比方说贝托鲁奇的那部《末代皇帝》,同样也是将清朝最后一位帝王,溥仪的命运,交织进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里。

看这种片子,如果对历史背景没有足够的了解,便失去了很多观影的趣味,甚至有些地方会觉得看不懂,或难以理解。

将竹山的这本《看电影,学历史》,精选了中外23部经典影片,带着我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学习历史,像史学家一样思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书的作者蒋竹山先生,是台湾“中央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医疗文化史、当代西方史学理论、新文化史、全球史等,之前已有很多这些方面的著作。

全书根据影片涉及的方向,或者说,作者解读的方向,共分为六大主题:

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饮食、感官与历史记忆;全球史与全球化;抗争、战争与革命;性别与环境;艺术与大众史学。

从主题的划分便可看出,此书并不是一本简单地讲讲历史故事的那种通俗读物,而是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和研究性的作品。

每个主题下面,会选3-5部经典影片,比方说第一编“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里,就有我们熟悉的,助小李子捧回奥斯卡小金人的那部《荒野猎人》。

作者主要从这部影片的历史背景,即北美大陆早期的皮毛贸易,欧洲来的白人与当地印第安原住民的关系等角度进行解读。

再比方说第五编“性别与环境”,里边就选了我上文提到过的,陈凯歌导演那部著名的《霸王别姬》。

作者主要从特定背景下的性别、国族与认同,戏曲与近代中国等角度进行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针对每一部影片,书中的介绍,也是比较详细的。我具体举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本书的整个写作逻辑了。

比方说争议颇多,但冯小刚导演很引以为傲的那部《一九四二》,会从四大块来讲。

第一块,电影本事。

顾名思义,就是对电影本身的介绍。可能是考虑到书中的影片大部分人都看过,这部分的介绍都比较简略,所占篇幅不多。

第二块,电影里没说的历史。

毫无疑问,这是重头戏。比方说《一九四二》里,重点讲了1938年花园口黄河决堤。

蒋介石为了阻挡日军进攻郑州的脚步,命令摧毁了黄河堤坝,决堤造成了50万人死亡,300多万人流离失所,连带影响了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

花园口黄河决堤,文夕大火,重庆防空洞事件,并称抗战三大惨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块,像史家一样阅读。

这块也是重点,其实是在教给我们方法论,教我们阅读史料的方法。

另外,每部影片的最后,都会有一个“用历想想”板块,其实就是留了几个思考题,帮助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总之,本书将电影与历史相结合,从历史知识科普讲到方法论,就像书的扉页所写:

透过五光十色的影像本事,探索电影里没说的历史,教你像历史学家一样阅读、理解、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