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亡于万历皇帝朱翊钧,因为万历后期不理朝政。也有人说,明朝从明英宗开始就已经慢慢走下坡路了,因为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使明朝的精锐损伤大半,元气大伤。而崇祯只不过命不太好,zui后接手时面对千疮百孔的大明,他只能拼尽全力,但仍然回天乏术,无能为力。

的确,这几种说法都有道理,但现实不得不让他们去面对,大明的确确在崇祯手里丢失了。然而,其实大明还是有一些机会的,因为明朝灭亡以后,出现了和宋朝类似的情况,北宋灭亡后,南宋在宋高宗的努力下建立起来了,而明朝,也一样,出现了南明时代,只不过,此时的南明,却没有南宋那么幸运,因为他的政权,还没有撑够20年。

南明时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因为明朝被灭亡以后,在南方地区,出现了好几个南明小朝廷: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等,而这三个政权之中,隆武政权的隆武帝是其中一个能力比较强,zui有可能光复大明的,那为何后来隆武帝还是失败了呢,这要从隆武帝面临的一系列困境来说。

隆武帝时期,他将国都建立在福建境内的福州,而与此同时,他不知道的是,在浙江台州的鲁王朱以海,被浙东地区的一些忠明义士请求出山,使得当时的复明运动有明朝帝室号召。于是鲁王答应了,然后他被送往绍兴府城,号称鲁监国。

1645年十月,隆武帝朱聿键得知在浙东还有一个和他相匹敌的朝廷,于是他就派使者前往绍兴。起初鲁王是答应下台的,而且还有其他一些官员也表示绍兴朝廷应当以大局为重。但此时,绍兴朝廷的大学士兼兵部尚书d国维站了出来持反对态度,他认为:福州路途遥远,鞭长莫及,但浙东的抗清事宜却耽误不得,如果鲁王归附隆武帝,势必会影响到浙东抗清的热情和君臣之间的信任。因此,鲁王不可以归附隆武帝。

就这样,使者给隆武帝带来了鲁王不能归附的消息。至此,隆武政权和绍兴朝廷之间的水火关系加深了。但此时隆武帝还没有放弃努力,他曾派一位御史携带大量白银去犒劳驻扎在钱塘江的部队,但这位御史却没有受到鲁王朝廷的保护,后来,御史被杀,但凶手却未被绳之以法。不久后,隆武帝也拘禁了一位鲁王派往闽的使臣,并处死了他。

其实,这两个朝廷本来想真心谋求复明的,但却始终未能合作,一方面是因为福州与绍兴两地,相去甚远,联系不方便。另一方面,鲁王和隆武帝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合作。鲁王虽然为浙东的监国,但其实他本人是被架空了的,在绍兴朝廷内,掌握大权的反而是张国维等人。但是隆武帝却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活刻苦,精力旺盛,立志要做一个好皇帝,可以说他的能力要比鲁王好很多,但因为他始终对鲁王不放心,所以双方很难达成合作。

既然与鲁王合作无望,隆武帝就开始他的下一个计划,他打算从经过仙霞关,从江西东北部开始,沿钱塘江而下,收复杭州,然后继而收复南京。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个计划实行不了。

首先,宁国、徽州地区以及西北部的天目山地区,清军兵力强大。

其次,钱塘江沿岸地区的明军将帅朱大典和方国安,虽说都效忠于隆武帝和鲁王,但两人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指望他们合作可能性很小。

再次,鲁王对隆武帝并没有正式的承认,所以贸然进军,鲁王会不会有什么动作也很难说。

zui后,水师总兵黄斌卿本来答应在钱塘江与隆武帝的明军互相接应,但此时他却在舟山群岛停了下来,不肯前进,这样隆武帝的明军没有策应,会发生什么事也不好说。

这个计划不行,隆武帝开始下一个计划。这次他打算进军“湖东”。也就是越过仙霞关,再往西北,到鄱阳湖东岸,与从江西南部顺赣江而来以及从湖广中部从长江而来的两支明军汇合。然后一起击败或者接受金声桓部,再沿长江而下,向南京发动水上进攻。

然而,虽然各地明军将领响应隆武帝的号召,但因为清军在江西采取了几次军事行动,把现存的明军限制在了赣南地区,而对于何腾蛟来说,湖广地区局势仍然严重,所以他不打算出省作战。因此,隆武帝的这个计划也不行了。

此时,隆武帝注意到了南赣,但是,之前他就和南赣的领xiu联系比较密切,也曾派人去帮助过他们。不过,他现在面对是否前往南赣也比较困惑,在清军从江西北部向南扩张时,隆武帝认为,如果江西局势好转,他可以沿赣江直下,恢复对江西的控制,但万一输了呢,赣南恐怕也守不了了,只会变成退往广东的一个中转站。而与此同时,严重的社会动乱也随之而来。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界处的盗匪再度猖獗,隆武帝面临的局势如此不稳,他是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而此时,隆武政权还要面临都一个问题就是福建财源有限,难以支持大规模战事。此前,隆武帝曾努力筹集了一些军费,但很快,他就悲催地发现,广东、广西、福建三省筹集的财源加起来都达不到要求。隆武帝有些吃不消了。在隆武朝廷中,大学士黄道周和南安伯郑芝龙之间的矛盾也不可调和,即便是隆武帝本人,也为这两人头疼。

隆武帝刚认识郑芝龙时,很高兴,不仅让他使用非正式的“勋辅”称号,表示他可以与大学士同例。而且,隆武帝还授予郑芝龙全权处理户、兵、工三部有关工作。虽然这三部名义上由文官掌管,但实际上是受郑芝龙把控,这就让一众文臣们很不开心,在加上隆武帝赐郑芝龙儿子国姓朱,赐名成功,文官们的不满情绪已经慢慢上涨了。

反观郑芝龙,他做了什么呢?隆武帝对他寄予厚望,但他的所作所为却让隆武帝失望。隆武帝提出的“亲征”计划一拖再拖,原来是郑芝龙在军事准备上磨蹭不前,而且隆武帝任命的两个郑氏组织的人员也行动拖沓,几乎无实际行动。此时,有人提出,郑氏擅长海战,不擅长陆战,如果派遣郑氏用自己的海上力量去攻占舟山、崇明各岛,说不定会有成效。但是,出乎意料的是,郑芝龙不愿意用自己苦心经营的海上力量去为隆武帝冲锋陷阵,这让隆武帝很寒心。

此时,貌似这个重任就交到了黄道周手里。黄道周在抵达福州后,摒弃了他之前倡导的圣贤举措,而是向隆武帝自请率军出征。虽然此时黄道周已经六十多岁了,且毫无带兵经验,但他仍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他选择的路。黄道周因为和武将不合,所以从离开福州时,他几乎没有向郑芝龙讨要一兵一卒,没有得到兵部的后勤支援。

他带领自己的四千多人,凭借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名声,一路上筹集了一些财源和人马出发了,但是,半路上,因为黄道周的部队喝了一条暴涨的河里的水,有一部分人病死了。黄道周于心不ren,就在广信府停了下来。此时他已经力不从心了,但他仍然在坚持着。后来,他带领自己帐下一千两百多人与敌人作战,结果几次以后,战败了,被敌人杀害了。

虽然黄道周战死了,而且他此前曾哀叹自己缺乏治军才能,但即便如此,他也是不太尊重武人的,并经常斥责他们怯懦、投机取巧。而郑芝龙,也是一样,看不起文人,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朝廷中,重要的两派不能很好地相处,怎么能谋大事呢。

当初隆武帝掌权时,就已经强调文武的作用同等重要,而且一定要协调。他自己也做了努力,一方面学习典籍,另一方面又向理想的将帅一样刻苦努力,但他发现,这一切改变不了什么,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所以,现在很明了了,虽然隆武帝励精图治,想要光复大明,但他面临的困难是他远远解决不了的,浙东鲁王的绍兴朝廷不与他合作,他想要北上光复大明,基本不可能。而且他想要从杭州进攻南京,但黄斌卿等人无动于衷,无法实施。想要实行进军“湖东”计划,却被清军限制在赣南地区,这个计划行不通。在加上财源匮乏,郑芝龙又不愿意动用自己的海上力量替他冲锋陷阵,文武大臣又不和睦。他这是进退两难,认清这些现实情况后,隆武帝服输了,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光复大明,的确是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