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防部公布的消息称:“俄罗斯远程航空兵两架图-160战略轰炸机在巴伦支海和挪威海中立水域上空完成例行飞行任务。俄罗斯海军航空兵出动米格-31截击机护航。图-160战略轰炸机滞空时间超过八个小时。”

普京大帝的一句话“抗议一万遍,不如轰炸机的翅膀扇动一次”……

日前,俄罗斯的Tu-160又飞到北欧转了一圈,这次的活动实际上是为了回应3越16日美军将两架B-1B部署到挪威的轰炸机调配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个细节就特别微妙了,要是以往俄罗斯派遣轰炸机到北欧地区,挪威会第一个发出消息报道这次活动,然后就是俄罗斯国防部站出来两家相互扯皮,一家说危害自身安全,另一家会说“自己的航空兵一直定期在北极、北大西洋、黑海、波罗的海及太平洋中立水域上空执行飞行任务”,然后此事就会不了了之。

而这次飞行任务,挪威根本没在第一时间发声,而是俄罗斯的国防部直接发布了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俄罗斯轰炸机绕飞北欧基本上可以说是北欧小国最大的梦魇,但真心的无可奈何。这就得从俄罗斯绕飞的航线来细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的来说,俄罗斯的远程轰炸机巡航是从斯恩格斯基地起飞,直飞北极圈,然后会再从白海出境,途径巴伦支海、挪威海、一路南飞行,进入北海后转向俄罗斯方向飞回。整个北欧地区都被包围在俄罗斯轰炸机的飞行航线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大家看北欧地图就会发现北欧几个国家比邻而居并没有某一个海域是北欧国家的内海。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北欧国家也做过相关的空域管理和警戒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一直以来,即便是有各种雷达空管和识别机制,苏联/俄罗斯的飞机也是照飞不误的。原因就在于俄国的飞机飞的是“公海”,甚至在当年的防空识别区域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瑞典波罗的海方向的识别区划分几乎是沿着他们国境线来划的。并没有将识别和警戒的区域划分到波罗的海和波罗的海湾上空。

如果在二战期间这种警戒方式还是可以的,毕竟当年轰炸机只能投掷航空炸弹。到了现在,机载巡航导弹已经成为了轰炸机的主要打击手段。

这时候就需要在轰炸机周围有北欧国家自己的飞机进行伴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伴飞Tu-142的挪威F-35

在俄罗斯国防部3月29日发布轰炸机任务消息后的一天,北约也发生对这件事做出回应,声明中说“北约战斗机3月29日10次升空,在北大西洋、北海、黑海、波罗的海上空伴飞拦截俄罗斯轰炸机和战斗机。”。并表示“拦截俄罗斯军机展示出北约有意愿、有能力一年7X24小时捍卫盟友的天空。”

但这件事就有些尴尬了,如果细致地了解一下战斗机伴飞轰炸机的任务细节就可以了解到战斗机伴飞轰炸机主要的任务有三点:

第一、监视对方轰炸机的航路、航线,将轰炸机排除到危险航线和领空之外。

第二、监视轰炸机的战术动作,并对国内予以预警

第三、当轰炸机发射巡航导弹的时候,对巡航导弹予以击落。

其实升空到轰炸机边上的战斗机是几乎没有击落轰炸机的目的任务要求。而轰炸机一旦投放武器,轰炸机也就不是一个充满危险的一类目标,真正的威胁是在空射巡航导弹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Tu-160 投放Kh-101隐身巡航导弹

一架Tu-160可以在旋转弹架上携带多达6枚Kh-101巡航导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Kh-101改进于Kh-55,具备隐身特性和更高的航程,可以在10-60米的高度巡航飞行,攻击4500公里之内的所有目标。一旦发射后,导弹会迅速地加速到0.78马赫并下降到巡航高度。在投出导弹到导弹进入巡航飞行状态这段窗口期是唯一的可以被拦截和摧毁的时间。

伴飞的战机也只能抓出这么一点点窗口时间将导弹击毁,避免攻击的发生。但问题点是目前俄罗斯的远程轰炸机都是有护航战斗机的,这次是米格-31。如果要发射导弹的话,战斗机首先会清除轰炸机周边的潜在威胁。所以即便是北欧国家的战机在轰炸机身边伴飞其实对保障北欧安全也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说北约“有意愿、有能力一年7X24小时捍卫盟友的天空。”是放了张空头支票,“有意愿”,W君相信,但“有能力”,W君就真的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