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时节,大地开阔,4月4日清明节即将到来,市民终于又迎来了一个小假期,那么,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清明扫墓如何做好防护?有哪些注意事项?

今天我们就来帮糖友们做个攻略,助糖友们假期血糖平稳。

出行:扫墓控制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明节是一个自带情绪的节日。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要想起与逝去的人所发生的一切,会不由自主地感到悲伤。

而悲伤对免疫力低下、血糖本就偏高的糖尿病人来说,是劫难。

悲伤属于引起应激反应的应激源的一种,是机体对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变化做出的超出正常生理反应的适应性过程,如静默流泪,又如嚎啕大哭。

如同我们在马路边遇见失控的汽车一样,机体为了应对这一危险状况,会紧急分泌大量肾上腺素,血糖也会上升以提供尽可能多的能量,来帮助身体做好逃跑、躲避、求生的准备。人在悲伤状态下,内分泌系统也会根据这一低沉情绪来调整诸多升糖激素的分泌,接着就影响到人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胰岛素的分泌。这是内在影响机制。

再举个简单例子。有人在悲伤时会食不下咽,这就直接影响到身体供能,容易低血糖;有人悲伤时习惯于化悲愤为力量,摄入能量过多,同样容易引起血糖升高。

所以糖尿病人平时就应培养起平复心情的能力,像学习糖尿病知识一样去学习死亡教育,像迎接新生一般去接纳死亡,保持平和的状态,避免情绪起伏过多过大,照顾好自己。这也是先人们想要看到的。要相信那句流传甚广的话,「亲人就是,地上的一个个送,天上的一个个接,到最后还是团聚。」

聚餐:科学合理饮食

清明小长假,许多人都会聚一聚,而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很困惑,能否和亲朋好友聚餐?饮食如何控制?

糖友聚餐需注意八件事

1、首先,赴宴时应告知他人自己的病情,千万不要隐瞒,这样才能在大家的帮助下控制好饮食。

2、饮食控制的总原则是控制总热量,营养要平衡,进餐要定时,增加膳食纤维。每餐只能吃八分饱,不可吃得太撑。在食物方面,五谷主食不可少,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以促进胃肠蠕动,加快体内有害物质的排泄过程。

3、少油、少糖、少盐分,烹调方法用蒸、煮、烫、炖等,减少油脂的吸收,太多盐则会使水分滞留在体内,引起水肿,血压上升。因此对糖尿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应限制食盐量,口味宜清淡,尽量不吃腌制品,如咸鱼、咸肉、咸菜等,糖尿病合并肾病者则要少吃肉蛋类食物及豆制品。

4、食物应尽可能新鲜,并要注意卫生安全,谨防病从口入。节日期间常有糖尿病患者吃了不新鲜的食物造成腹泻而引起血糖紊乱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的情况发生。

5、拒绝零食陷阱,很多糖尿病患者有个误区,认为吃点瓜子花生等零食没有关系,因此边看电视边吃这些零食,但瓜子、花生等坚果类食物热量不低,不知不觉中摄入了过多的热量,会导致血糖急剧上升。

6、尽量不饮酒,因为饮酒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正在使用降糖药的患者饮酒可能发生低血糖,尤其是空腹饮酒,也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如果饮酒,要控制饮酒的量,每天葡萄酒不超过100毫升,啤酒不超过350毫升,不要喝白酒。同时注意饮酒时要进食,以避免发生低血糖。

7、糖尿病患者吃水果最好在空腹或两餐之间食用。但外出吃饭,饭后往往有水果,由于某些水果的糖分吸收快,容易使血糖升高,因此,糖尿病患者进食水果时,尽量避免食用含糖高的水果,应选择猕猴桃、梨、苹果、西瓜等升糖指数低的水果,且最多不超过100克,另外,如果吃水果,主食必须酌情减量。

8、防止低血糖:节假日中生活规律易打破,而吃饭的时间与饭量更容易改变,这必然会影响人体“生物钟”的规律,而且,如果只按时吃药而未按时吃饭也会引起低血糖,家里应随身准备一些糖果或点心,一旦出现低血糖可以随时自救。

踏青:不要过度劳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些地方风俗是在清明前后去郊外踏青。相当于远足,属于消耗能量的运动。

原本运动对糖尿病人来说,是好事: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尤其是餐后血糖的降低;至于1型糖尿病患者,适度运动的好处大于风险,可以提升体能和心肺耐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各种慢性病。

不过,糖尿病人(尤其是正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友)外出运动时,面临两种常见威胁:一个是运动量过大引起的低血糖,一个是患者为防止出现低血糖而减少胰岛素剂量,结果发生高血糖,引发急性并发症,危及生命。

这种情况下的应对之策便是准备好充足的15g升糖食物、胰岛素及其他降糖药物,遵守以「以防止低血糖事件为主」、「由大剂量至小剂量」、「由粗调至细调」的胰岛素剂量调整原则,同时注意体力分配,不能让自己过度劳累。

小棠建议,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情,也不要因家人团聚而过度劳累;

伴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病人要避免较大的情绪波动,要定时测量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降压药的剂量,最好备些心脏急救药;

节日期间病人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娱乐方式,切不可长时间泡在麻将或牌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