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共享充电宝又上热搜,原因是再次涨价。

甚至达到充电1小时,收费10块钱,你敢信?

一边涨价,一边跑步上市;一面“收割”用户,一面又被资本“收割”,这套路怎么看怎么眼熟。

诚然,从资本角度出发,在商言商,企业都不是大慈善家,可韭菜好割,也得注意姿势,连“茬”一起割掉,无异于涸泽而渔,以后哭都来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享充电宝,还是你能涨

目前,不少商圈、医院的共享充电宝涨至3~4元/小时,酒吧等高达10元/小时,总封顶费则涨到99元。

不得不说,这招把“看人下菜碟”玩得淋漓尽致。最初,共享充电宝价格大概为1元/小时,如今直接翻10倍涨,可谓从“白菜价”到“吞金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涨价幅度,着实夸张。
各大电商平台里,10000毫安充电宝华为卖99元、小米79元、罗马仕只要56元,租的钱竟比买还要贵。

事实上,共享充电宝本身门槛很低,有机器就能大量推广,之所以能活下来,是抓住大众两大特性——对手机依赖和懒。
出门在外无法离不开手机,电量掉得飞快,找插头不如靠充电宝。
另外,毕竟懒是人类的天性,即使现在的产品已做得较为轻薄,还是觉得累赘和麻烦。
于是,偶尔在外急需共享充电宝,就算有点贵也只能“认栽”。

频频涨价,属无奈之举

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这点无可厚非。

况且共享充电宝既不是公共必需品,也不是垄断行业,市场竞争还算充分。

因此,涨价其实是正常市场行为,为真实运营成本的一种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点,从相关企业公布的招股书看出来。

以怪兽充电为例,营收从2019年的20.223亿元,提升到2020年的28.09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净利润和净利率却对应下滑。

换句话说,虽然整体有赚头,但落到怪兽充电口袋里的并不多。

可能有人不知道,充电柜要放到点位上,得给商户交不低的“租金”。

根据怪兽招股书数据,他们给直营点位合作商户的分成在50%~70%,地区加盟伙伴则为75%~90%。

因此,即使有28亿收入,真正到手只有50%,甚至更少,再扣除工资、研发费用等,自然剩不了多少。

韭菜,还要看姿势

此番涨价,企业回应是“缺钱”:一是抢占市场的巨额补贴需要回本,二是受疫情影响运营成本增加。

这两点理由虽然合情合理,但用户是否会为涨价买单,又是另一回事。

经济学里,有个概念叫“需求价格弹性”。

比如,去年疫情影响经济发展,但经济复苏有阶段性,有些生意能快速恢复,有的则需细水长流。而这个恢复速度,便取决于需求弹性高低。

越是必需和无法替代的商品,需求弹性就越低,就算涨价也必须买,可有可无的商品则反之。

回到共享充电宝,需求弹性并不清晰。

若手机电量只剩5%,你恰好又一定得用,别说4元/小时,就算100元/小时也会咬牙付款。

如果电量还有30%,充电只想让自己安心,那4元/小时恐怕得考虑一下。

当然,这只是极端案例,现实情况千差万别,但一切逻辑都要以用户能接受的临界点为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王思聪敢下“吃翔”赌局,正是由于共享充电宝的商业可持续性存疑。

如今,共享充电宝依旧活着,甚至还跑步上市,但并不能说明王校长输了,也无法证明现在的商业模式胜利。

因为就目前而言,其持续盈利能力,依旧存疑,至少与市场规模不成正比。它不是高粘性产品,在不断涨价的盈利压力下,用户流失只会愈加明显。

韭菜好割,也要留着茬,在本就严重缺乏足够用户忠诚度的情况下,盲目将涨价当成唯一盈利路径,最终哭的是谁,反正不会是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