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2日,是个什么日子?

答案:国际儿童图书节

虽然也冠以“国际儿童”之名,但知名度显然不如6月1日的儿童节;甚至,还不如电商自创的消费购物日。

这当然很可惜,国际儿童图书节拥有丰厚的传统,以及珍贵的“文化遗产”。

1966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的创始人、德国女记者杰拉·莱普曼提出设立国际儿童图书节,日期就选在儿童文学的祖师爷安徒生的诞辰日,4月2日。

从设立伊始,国际儿童图书节就保留一个传统:

每年有一个主办国,挑选该国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撰写一份优美的献词,最优秀的插画家绘制一份精美的节日海报。

至今,已经累积了来自41个国家的53份献词和海报。

这53张海报都超级惊艳

今天,我们就来认真扒一扒,国际儿童图书节的献词和海报里,都藏着什么彩蛋?

大师的海报“作业”

前面说过,每年国际儿童图书节都会有一个主办国,派出本国一位作家、一位插画作家,“交出”一篇献词和一张海报。

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求这两位作家上交一篇“命题作业”。

命题作业都不好做。尤其是海报,既要契合主题,又要凸显风格,保持艺术水准,难上加难。

然而,让我超惊喜的是,在53幅主题海报中,竟然发现了好几幅大师、大神级插画家的作品,比如1972年的莫里斯·桑达克、1974年约翰·伯宁罕、1998年嘉贝丽·文生

平时只能在绘本中和大师神交,这次有幸一睹他们的海报,感觉,就像看着偶像脱下晚礼服,换上休闲装。

1972年

1972年的海报,由莫里斯·桑达克绘制。

不用说,非常,桑达克。

人物形象、神态,简直就像从《野兽国》《午夜厨房》里走出来的。

桑达克画的是安徒生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里的一幕,只不过,骄傲的皇帝并没有赤身裸体,穿上了衣服,手里还拿着一本书;看热闹的小孩手里也拿着书。

我猜想,桑达克是想表达阅读让人有思想?或者,装模作样、只是摆架子的读书,也是很可笑的?(也欢迎大家在留言中发表看法)

1974年

1974年的“主宾国”是英国,祭出国宝级绘本大家约翰·伯宁罕。

这幅海报,是不是也是超级伯宁罕?

绿色的太阳,骑在马背上的孩子松弛而快乐,即将开始一段与动物相伴而行的探险。

1974年献词的主题是:让书陪你一路前行,来自英国童话女王、《雨滴项链》的作者琼·艾肯(Jona Aiken)。

约翰·伯宁罕的海报很好地呼应了献词,虽然画面上没有出现书,但因阅读而生的快乐的气氛,简直扑面而来。

1975年

1975年的海报来自丹麦绘本作家依卜•斯旁•奥尔森(Ib Spang Olsen)。

海报再现了当年献词、安徒生童话《妖山》中女妖在月下起舞的场景。(这里要批评一下丹麦同学,献词没有准备原创的……)

依卜•斯旁•奥尔森是谁呢?1972年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奖得主,可以进入绘本史的经典作品《月光男孩》的作者。

蓝色、白色、黑色,月光、湖水,海报是不是有几分《月光男孩》的感觉呢?

1998年

1998年,我们迎来了比利时国宝级画家、安徒生文学奖插画家奖得主嘉贝丽·文生女士。

她的代表作是享誉全球(看哭地球人)的艾特熊和赛娜鼠,在那年的海报上,嘉贝丽·文生让艾特熊和赛娜鼠再次亮相。

它们身着盛装,挥舞着手走过,似乎在与看画的你、我打招呼。

那一年献词的主题是:打开书本,开始奇幻旅程(Open the book and the magic starts)。

不知怎么,觉得海报和献词有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多元的艺术风格

有些年份的海报,作者名气可能不如上面几位那么如雷贯耳,但作品本身很有风格和水准。再查查资料,原来他们个顶个的能代表主宾国童书与插画的最高水准。

1971年

有没有被这幅海报的民艺风格和女性气质惊艳到?

它来自斯洛伐克女画家Viera Bombová。在网络上查了她的作品,都非常喜欢。

而这副海报,既体现绘者一贯的风格,和当年献词的内容“火炉旁一边编织毛衣一边给孙子讲民间故事的奶奶”也遥相呼应。

1985年

海报由奥地利儿童文学作家埃尔文·莫泽尔(Erwin Moser)绘制。

我们已经引进他的作品包括大象小不点、小猫玻璃丝系列,都相当经典。

海报中,虎头虎脑的猫,和老鼠一起阅读,再看看献词主题:一起生活,一起读书,嘴角会不会不自觉上扬?

1990年

被这张海报明亮、奇幻的氛围吸引了,一查,作者是泰德·哈里森(Ted Harrison),加拿大著名的画家,擅长以明亮的色彩,描绘加拿大育空地区的风景。

在拍卖网站上,哈里森的作品价格不菲。国际儿童图书节能请到他操刀海报,可见这个节日在作者心中的份量。

1994年

海报作者是日本插画家小野薰(Kaoru Ono)。

信谊引进过她的《阿福去散步》,是一本很经典的婴幼儿绘本。

这张海报以铅笔呈现,看起来并不起眼,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很多经典童话人物在其中现身,比如小人鱼、国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

1995年

我个人很喜欢这一幅,深蓝的夜空,一幢幢尖顶小房子,男孩漂浮在屋顶上,泰然自若地看书,世界仿佛与他无关——很呼应当年的献词主题:书,通往内心之门。

作者是丹麦著名插画家莉莉安·布罗格(Lilian Brogger),我们已经引进过她的《100个方块故事》。

2002年

这张海报也很有sense,诗意,灵动,童真。

作者玛丽亚·布拉泽优夫斯基(Maria Blazejovsky),又译成玛丽亚·布拉热约夫斯基,是匈牙利著名插画家,出版过十几本作品。

启发10年前引进过她的《我叫皮皮菲莉比》,一看封面就大爱,但在电商网站上断货了;另有一本《米娅画画》,由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

当年献词的主题是:书“记住了”它被创作的时代。

海报以神秘、复古的画面呼应了这个主题,作者是爱沙尼亚画家Juri Mildeberg。

2013年

非常有民间文化色彩的海报,表达的是:读书的乐趣。

它来自非裔美籍作家、插画家阿希礼·布莱恩(Ashley Bryan),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

在其官网上,可以看到他出版了很多作品,缤纷的色彩,很有非洲文化的特色。

2014年

这是历年海报中最活泼、动画感的一幅。

爱尔兰插画家尼亚姆·沙基(Niamh Sharkey)的经典小怪物Henry Hugglemonste形象,担当阅读的使者。

2021年

今年海报邀请到了巴西艺术家、《羽毛》《柠檬蝶》的绘者罗杰·米罗。

浓郁的色彩,快乐的气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

阅读对于孩子的意义

虽然海报可能更抢眼球,但我依然被很多篇献词打动。它们告诉我们:阅读之于孩子,有什么意义。

1967年第一届国际儿童图书节,由发起人、德国女记者杰拉·莱普曼亲自撰写:会长出童书的树。

她说,如果有一棵可以结出美好童书的树就好了;而这也正是莱普曼发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和国际儿童图书节的初心:让全世界的孩子都可以享有优质的儿童读物。

1969年的献词很重磅,来自《长袜子皮皮》的作者、在瑞典享有国母般地位的“童书皇后”林格伦。

林格伦提出阅读对于想象力的重要。

“如果在你们这个年龄无法想象出那个穿黑色西班牙斗篷的人,无法看到你脑海中的海盗、印第安人,那长大以后也不可能学会了。我们的一生,也将不会出现那盏可以照亮黑暗的明灯了。”

1974年英国女作家琼·艾肯则回顾了阅读给她孤独的童年带去的微光:

“我是个孤独的孩子,童话里英雄们的历险似乎是我生活的翻版……从爱丽丝的仙境走出来,我便进入了狄更斯的小说世界,正是这个世界,让我拥有了自己的想象王国。”

“对孩子而言,书是他们的避难所,也是打开他们内心世界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他们才能真正地融入外面的世界。”

一点想法

前几天,看到网络有个视频,是纪录片《零零后》拍摄地芭学园的园长李跃儿老师,提出她对父母的“忠告”:幼儿要少看绘本。

原因是,看书时,孩子只发展了听的能力,只能用幻想去思维听到的知识,以后就很容易进入幻想世界。

看了这个视频,我只想说一句:

这是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类通过文学作品,探索自我与世界的可能性。

很多教育教养专家都提出、论证过,幻想,想象,滋养孩子的心灵。

想想1969年林格伦就说:想象就像一盏探照灯,会将你心中的黑暗照亮,指引你走向光明。

而到2021年,我们还在讨论孩子需不需要幻想……

国际儿童图书节积累的献词和海报,以及,一代代童书人与热爱童书与阅读的家庭,为我们带来一个关于儿童阅读的宝库。

我在想, 有没有出版机构,可以把这些美好的献词、海报开发成一本小刊、一个台历、一个笔记本等等?

让这些闪耀着光芒的思想、文字、图片,给更多孩子带来温暖?

以及, 围绕着儿童阅读的支撑着与参与者:作者、出版人、编辑、译者、推广人……每一个普通的爸爸、妈妈,能不能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积极、更有力的环境?

这,才是我们重温以及延续国际儿童图书节的意义。

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

如果中国担当主宾国,我们要派出哪位作家和画家呢?

(欢迎留言讨论)

/ 本篇文章海报与资料来源 /

由IBBY主席张明舟创立的

生命树童书网站

《走进国际儿童读物联盟》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喜欢这篇文章,要记得

分享+点赞+在看哦~~

-end-

编辑:小巷

封面图制作: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