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得知《无主之地》的真人电影已经开机拍摄了,《宿醉》的编剧执掌剧本,凯特大魔王扮演的魔女莉莉丝和凯文·哈特扮演的罗兰,让玩家对这部电影多了一份期待。

从去年起,游戏改编电影的趋势似乎又到来了,单这个月,就有《真人快打:毁灭》和终极套娃的《真·三国无双》将要上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单看这个简介已经叫人窒息了······)

而目前仍在计划和制作中的《对马岛之魂》、《最后的生还者》、《生化危机》(重启版)、《神秘海域》、《狼人游戏》、《热血无赖》等电影,更加说明游戏改编电影的热潮又到来了。

但改编也不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想要在这条路上拼出个所以然来,需要权衡的还有很多。今次就由已经上映过的改编电影,来简单总结下,游戏电影化,失败和成功的要素都有哪些。

失败组

失败组

  • 立意不明

电影和游戏有所不同,一般的影片一定会有个明确的主旨或思想,也就是有立意。但历史上游戏改编电影的开山之作,也是巨雷之作,似乎就不是这么考量的。倘若说是因为它没有开一个好头,使得很长时间内游戏改编电影都陷入扑街的怪圈也不为过。它就是——1993年上映的《超级马里奥兄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它立意不明似乎都是在夸赞,除却主角兄弟的服装和水管工身份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的代入感,作为玩家完全无法联想到原作游戏。彻底背离原作风格的场景和拍摄手法,再加上几乎不着边的剧本内容,使得这部电影被永久留在了改编史的耻辱柱上。

另一个因为立意的偏差,导致电影版口碑不佳的例子是“杀手47”,该IP于07年和15年各出过一版改编电影。07年的《杀手:代号47》的剧本设计可圈可点,人物虽然与游戏有出入,但杀手的核心气质还是得到了很好的还原。美中不足的就是为了电影化增加了太多烟火气,感情线的出现导致了“47”游戏中的冷峻形象被破坏,这也是导致玩家群体和普通观众直接口碑分化的直接原因,这种取巧的人物立意,反而为电影带来了负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15年的《代号47》,各方面不仅没进步,反倒都比07版差了一截。选角不够贴合人物气质都算无关痛痒的小毛病,但是精于暗杀终极杀手,本该雁过不留痕,杀人于无形,怎么就当街激情对射,火力之猛,堪比“T800”。另外剧情方面也过于拖沓,“47”甚至放弃精密计划,完全服务于电影的刺激场面。因此,这种完全搞不明白人物立意的改编方式,即使拿出了一亿的票房成绩,还是会被观众贬的一无是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不是所有类型游戏都合适

早期的改编制作者们,大概都一门心思考虑着扩大IP影响力,却没有思考过是不是所有游戏的适合于游戏改编。本以为“马里奥”的开山折戟,已经为改编市场做出了警示作用,但是偏偏就有人不信这个邪。自认为吸取了教训的卡普空,在大量减少电影元素的前提下,将当时热门的游戏《街头霸王》于1994年搬上了大银幕,结果依旧是口碑惨败,各方都对其口诛笔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不影响依靠IP和大牌演员的吸引力换来的一亿全球票房,但是对于游戏IP和玩家热情的损耗还是过大。这之后卡普空看起来已痛定思痛,不再改编电影。直到2009年,卡普空亲自下场制作了《街头霸王:春丽传奇》这部超越前作的烂片。至于有多烂?这部电影不仅没有收回成本,还直接导致卡普空计划中的“街霸”电影宇宙化为泡影。

只看街霸或许看不出来什么,在当时还有一个IP想进军电影产业,这就是《真人快打》系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系列第一部电影作品面世于1995年,以黑马之姿,用较低的成本,换得了1.22亿美元的票房。评价方面也好于在此之前的所有改编IP,可谓相当成功。于是片方趁热打铁,两年后又推出续作《真人快打2:打歼灭》,这次却没能收获理想中的成绩。

其实这种改编的失败是有迹可循的,最关键的因素便是格斗游戏,真的不适合改编成电影。《拳皇》、《铁拳》、《死或生》等等格斗IP都尝试过进行电影化,但受限于剧情的缺失,导致了电影无法进行深度挖掘,因此这些电影都以失败告终。虽然有着非常大的空间可以制作原创剧情,但是IP本身的构架薄弱,使得很难为其定制剧本,即便制作出了不错的剧情,也很难经得起推敲。另外格斗游戏中过于夸张的人物动作技能,基于现实的角度也非常难以还原,若单单像“街霸”一般只还原角色服装,只会让粉丝和观众都产生巨大的落差。

  • 太过粉丝向

毕竟游戏改编电影,最大的观众群体还是游戏粉丝。这点确实占比很重,但完全侧重于满足粉丝的口味,往往适得其反。

“光环”的改编电影《光环4:航向黎明号》就属于粉丝向的代表,让一个非系列游戏玩家的观众来评价,大概率不会给到好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头没尾的剧情,看完了也不明所以,如同跨行听专家讲座一般的体验,使得普通观众只得放弃。但是在粉丝眼中,该片有着巨量的细节,剧情上也是处处能够激起共鸣,角色台词和细节上的暗示,简直让系列粉丝高潮到天上去了。正由于这种纯粹粉丝向的影视化方式,使得电影虽然在粉丝群体中取得了绝佳的成功,但外界难免认为这又是一次小众狂欢,难以开拓市场,终究逃不开圈地自嗨的宿命。

另一个不太明显的例子是电影版的《魔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暴雪已经筹划了相当久的时间,再加上邓肯·琼斯早已在商业片市场上找到了非常独特的制作模式,使得人们对《魔兽》电影有着相当高的期待。得益于对这个IP庞大故事性的创新选取和改编,该片完全可以视作非衍生独立作品。即使如此还是没能避免在短时间说完长故事的通病,因此单作电影来看,似乎也不够吸引人。好在电影中埋了大量游戏梗,只要是玩家都心领神会。也因此这是粉丝向电影的问题,被极好的票房掩盖住了。

成功组

成功组

  • 不过分拘泥于原作游戏

考虑到改编不是瞎编,大部分的内容还是要基于游戏的基础,只是这样会限制电影的节奏,因此有不少电影决定取长补短的改编原作的内容。

近几年最成功的的例子,莫过于《刺猬索尼克》,电影中非常巧妙的保留住了角色的全部特点,并将故事融合进了现实社会,再利用现有的制作技术,让整体故事摆脱了有可能出现的隔离感。吸取观众意见主动推翻人物形象重做,又为电影提前赚来了口碑,虽然免不了剧情薄弱的毛病,但作为合家欢向的电影,还是非常值得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跳脱原作也能制作的好的,还有《生化危机》系列电影。这个越来越偏离原作游戏的系列,虽然被不少粉丝口诛笔伐,但依然无法否认其成功。从第一部开始就完全原创了主角,似乎就已经暗示拍妻狂魔准备不按套路出牌了,但系列游戏的主角全来过场作花瓶的经典操作,还是叫人大为吃惊。或许是丧尸题材永不过时的好处,该系列无论风格变换还是剧情越来越离谱,观众却总是肯买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部还多少按照游戏作品来改编,但从第三部就开始放飞自我,完全是为了拍爽片而存在,虽然不可取,但六部电影远超十亿美元的票房,也证明了IP改电影的商业可能。甚至连大导演詹姆斯·卡梅隆都坦言喜欢该系列首部电影带来的“恶趣味”。

  • 适度轻松

由于原作题材的限制存在,一般改编作品的基调,都需要顺延原作,但是过于沉重的内容不总是招人待见,因此许多作品倾向于更轻松诙谐的改编。

不得不提的是《像素大战》,这部并非根据某个IP改编而来的电影,虽然不够成功,但依旧是改编路上的成功代表。这部可以说纯粹用情怀打动观众的电影,做到了轻松有趣,这也是其可以视为成功关键。电影聚焦的人物,是几个善于打电子游戏的“老”玩家,虽然剧情俗套又带点无聊,但关于游戏的展现,引发了许多人对八十年代像素游戏的共鸣。纯喜剧的电影制作,用轻松的氛围,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回忆,这一点上,该片无疑是成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侦探皮卡丘》顶着两极分化的口碑评价,拿到了IGN的8分好评和IMDB6.6的评价,在加上仅次于《魔兽》的4.3亿美元票房,足以证明该片依旧是改编中的成功者。要说其成功的原因,相对轻松的剧情氛围和偏向喜剧效果的演出,应该为该片加分不少,尤其是皮卡丘的配音交给了出演“小贱贱”的这个男神大叔,那种反差萌获得了相当大的好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有一部值得一说的轻松电影,它就是深深存在于国人记忆中的经典——《超级学校霸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众星云集的无厘头喜剧片到底有多强,想必人人都能说出它的好,因此它也是评分严苛的豆瓣上,评分最高的游戏改编真人电影。要说它成功的原因,大概要归功于演员阵容的豪华,和充满喜剧效果的无厘头演出吧。

  • 动画化

游戏改编其实不一定要局限于真人表演,改编为动画电影,似乎是永远不会失败的套路。当然《龙之血》除外,毕竟没人想的明白,V社到底是要为粉丝拍动画,还是要另辟蹊径,进军动画市场呢?

“愤怒的小鸟”系列电影和“无敌破坏王”系列电影,完全可以说明动画化的优越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不用担心跳脱原背景框架,因为动画的特点包括了各种夸张的设计;其次也不用担心人物的还原不够,毕竟是动画,想怎表现人物,都可以做到;最后是不用担心剧情,本身游戏就处于可以高度创作的状态,动画作为一种载体,更是拓展了这种创作自由。因此,无论是什么内容上的改编,动画化都能完美的兼容,简单来说,就是改编的容错率极高。

这点,“街霸”和“生化危机”两个老牌IP都足以证明。虽然“街霸”的真人电影是做的一塌糊涂,但是动画电影的水平,还是挽回了颜面,甚至一部接一部的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生化危机”的真人电影太过跑偏,粉丝对此怨声载道,但是系列的动画化就非常的忠于原作游戏,玩家所熟知的人物不仅悉数登场,更是能磕到夸作品的CP,简直是完美的改编作品。

总结

总结

游戏和电影,本身其实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想要相互兼容,都带有一定的困难。游戏更强调互动性和主动性,而电影更多的是体验性和欣赏性,需要将两种形式和节奏完全不同的内容进行高度转换,这对制作者来说着实是场挑战。

好在经过市场多年积累和进步,不仅仅技术方面可以做到从前只能假设的想法,而且在爆米花工业还是内容深度的研习上,都更上一层楼。也因此,近年对游戏IP电影化的改编越来越多,期待市场上会有越来越多优质的改编电影,来满足玩家和观众的多方面需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