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网上有一件事引发了热议,一位家长希望自家的孩子在学校得到照顾,竟然给老师列出了家里人的官职,这件事一经爆料全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不仅让几位被列举出来的当事人一夜火遍大江南北,孩子父亲所在工作单位的社交账号更是被网友们的质问刷爆了屏,其中不乏一些辣眼的评论。

这件事虽然看起来有点“现眼”,不同网友也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比如有一位网友就说,这幸好是在新时代,最多引起一些社会反响,如果放在明朝,你敢到处炫耀家里做官的,还希望得到照顾,那就麻烦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科考不是想秀就能秀

1、成熟的明代科举

明代科举制度下,家长如果利用裙带关系向考官表示需要照顾,那么后果是怎样的呢?结果是非常严重的,虽然科举这个制度后世不乏批评的声音,但在明朝这的确是个人进入仕途的唯一办法,而且科举制在历经数百年演变之后,在明朝的时候已经相当的成熟。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科举制的一个优点了,那就是绝对公平的选拔,作为国家统一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说是封建王朝稳定发展的大事,历朝历代的帝王但凡是长点心的都会非常重视,不敢有一点的马虎。

在明代的时候,科举现场可以看作是一片“净土”,不仅没有什么特殊照顾,更是会用各种方法打击徇私舞弊。在这样的科举环境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别说列出全家官职要照顾了,就算一时上头做出什么很“秀”的事情,那都会给自己和家里惹上大事,在史料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就可以很好的诠释这个道理。

事情发生在明王朝的弘治12年,也就是公元1499年的一场会试中,徐经是江苏省江阴人,明英宗朝时担任中书舍人的徐颐之孙,算是有钱有地位的官宦世家,说到他可能很多朋友并不是很了解,但说到他牵连的一个事件,估计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不会陌生,这就是唐伯虎的科场舞弊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秀一下的风险

这个事件是大才子唐伯虎一生当中最为悲惨的劫难,当时他头上还带着解元的光环去参加会试,可因为之后说了几句大话就立刻被人给举报了。

朝廷一路查下来什么都没查出来,但还是被剥夺了功名,一辈子都不能再参加考试,于是唐伯虎才走向艺术的道路,但是在这件案子里唐伯虎绝对不是最惨最冤的,徐经还不如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之前就是很不错的朋友,还一起上路参加会试,东窗事发后徐经也受到了牵连,导致之前的功名全废,那么徐经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原因就是他这个人过于秀了。

比起出身较为普通的唐伯虎,徐经算得上实力雄厚了,祖上不仅在朝为官,而且家族还是江南有名的藏书大家,在当地十分的有影响力,他本人在参加会试的时候也十分高调,还组织很多人进行游行,这一点不输现在到处炫富的富二代们。

到了京城之后,他通过家里的关系找到当时主考官程敏政送上了一些礼物,说实话,他还真的不是贿赂官员寻求照顾,只是属于礼尚往来,或者说是想在别的考生面前秀一下自己的人脉关系,结果很快就让他摊上大事了。

舞弊案爆发,这个行事高调的官二代立刻成为了重点怀疑对象,虽然查无实据,但出于科考的公平起见,还是直接给剥夺了功名,你说冤不冤?如果像那位家长一样做,放在明朝天知道会发生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官员职位越高风险越大

1、可怕的言官

明代的这场科场舞弊案不仅是唐伯虎和徐经遭了殃,那个主考官程敏政也被朝廷罢了官,最后在家里悲愤交加而亡。由此可见,在明代说话做事不靠谱,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平心而论,就由明一朝来看,但凡是科举中出了问题,越是官职大,承担的后果就会越严重,相比之前的唐朝宋朝,明朝在国家制度这方面进行了一次大改革,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有了言官出现。

都察院和六科御史们的官职不大,却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负责监督弹劾一切不法的行为,而科举作为国之大事,肯定是监督的重点,只要有蛛丝马迹就会被他们无限放大,而且涉案的人员官职越大,他们的战斗力就会越强,有一股不打死不收手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明朝中后期这帮人变得越来越不靠谱,但是在之前的很长时间里,他们还是抗击惩治腐败,维护公平,确保国家利益的一把利剑,这些御史们的存在也让明朝的科举变得纯净无比。

比如在明代甲辰科场案中,内阁首辅翟鸾喜的两个儿子双双高中,但随后被爆料出有徇私舞弊的嫌疑,结果朝廷剥夺了他两个儿子的功名,自己也黯然下台全铺盖走人。

副主考江汝璧、考官高节、张岳等人都被重刑后撤职查办,剩下的低级官员被发配充军,可以说,这一届科考的官员一个不剩全部被一扫而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避而远之

这件事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哪怕你是内阁首辅,想要老师们关照一下自己的孩子,那也是要命的事情,鉴于这么多的前车之鉴,因此明代的历次科举都没有官员主动要求照顾,反而都是敬而远之的态度。

比如戚继光的师傅唐顺之参加考试的时候,当时的大学士杨一清就有意抛出橄榄枝,可这把唐顺之吓得退避三舍,当即表示了拒绝,他的目的很简单,宁愿得罪了当朝的权贵,也不能让自己的科考一事沾惹上嫌疑,后来唐顺之成功中举得了探花,也没有被言官弹劾。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