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贺向军

日前,中原银行发布2020年业绩报告,披露了旗下中原消费金融公司的业绩情况,2020年,中原消费金融公司累计放贷规模破千亿,实现营业收入为21.09亿元,较上年的12.2亿元增长72.87%。

中原消费金融作为持牌公司,属于消费金融领域的正规军,这几年,随着大量网贷的退出,这给了正规军的发展空间,各大消金公司放贷规模快速增长,中原消费金融受益于这一利好,实现放贷规模、新增客户倍增,业务也由河南地方走向全国,但是中原消费金融也逃不开"高利贷、暴力催收"等投诉。

一份招标文件显示:中原消费金融共有16家外包催收公司负责催收,今年又启动了新一轮的催收外包招标工作,外包催收出现的暴力催收问题也成为中原消费金融面临的新问题。

放贷规模增长

根据中原银行财报,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原消费金融公司当年放款金额为人民币481.59亿元,累计放款金额为人民币1023.34亿;报告期内新增贷款余额为人民币52.92亿元,贷款余额为人民币193.00亿元,放款突破1844.68万笔,累计放款突破3163.53万笔,新增客户数535.16万户,累计为1,091.78万客户提供消费金融服务。

中原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12月,由中原银行牵头联合上海伊千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2019年9月,经河南银保监局核准,引入新股东华平投资,注册资本增至20亿元。增资后,各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中原银行持股49.25%、华平投资持股42%、伊千网络持股8.75%。截止目前,中原消费金融有员工399人。

中原银行财报提到,依托中原银行股东优势,中原消费金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深耕区域,积极践行普惠金融。另外,信息披露中原消费金融计划在5年内冲刺上市,目前正在努力做大业务规模,为上市做准备中。

从河南地方到全国性的布局,中原消费金融的规模越做越大,在业务规模大举扩张之下,公司首先面临的问题是资本补充压力,像招联、马上等头部消费金融都面临这样的困扰。

目前,监管方要求消费金融公司遵循非系统性重要商业银行监管指标,资本充足率要大于等于10.5%。一般情况下,杠杆倍数约在10倍左右。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金融行业中稳住地位,备足资金弹药对每家机构都尤其重要。 2020年1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拓宽市场化融资渠道、增加资本补充方式。

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本补充主要渠道为注册资本、同业拆借、银团贷款、发行ABS、金融债以及上市等。其中,像金融机构借款和同业拆借是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的融资手段,另外发行债券和ABS产品也备受青睐。

今年1月,中原消费金融正式获得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也成为年内首家、全国第14家获批信贷资产证券化资格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今年2月,中原消费金融推出"借贷冷静期"让其成功出圈。2月25日,中原消费金融在业内率先推出"7天无理由还款"举措,用户在首次借款的前7天内提前还款,中原消费金融公司将不收取任何费用(包括利息),旨在鼓励用户理性消费。此举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并登上当日的微博热搜榜。

按中原消费金融总经理周文龙的说法表示:"跟网购'7天无理由退货'理念类似,有了'7天无理由还款'服务,用户就如同拥有了一个金融借贷缓冲带、安全阀,既可以有尊严地消费,也有助于避免冲动消费带来的隐患。"

催收外包的新问题

尽管7天无理由还款为消费者考虑,但中原消费金融的投诉较多。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中原消费金融的投诉多达上千条,尤其是近期涉及高利息、暴力催收的投诉较多。其中多位投诉者反映贷款利率普遍在35%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类投诉则集中在暴力催收上。有用户投诉称,中原消费金融外包催收公司催收,未经允许私自联系家属,致使本人在家人面前抬不起头,加上患有抑郁症,另外,还有多位用户称遭中原消费金融"暴力催收,骚扰家人,恐吓贷款人"等,在他们看来,贷款属于个人隐私,但催收公司则直接找其家人亲朋好友甚至同事进行催收,以施加还款压力。

今年3月以来,对中原消费金融的投诉越来越密集,黑猫投诉上至少有几十条都是投诉中原消费金融暴力催收,这些催收者大多不是中原消费金融,而是外包催收公司。

由于消费金融贷款规模快速增长,不良贷款率高,贷后催收的压力自然与日递增,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大多将催收业务外包,像马上消费金融外包催收费用高达10亿。相对于金融体系对催收的约束,外包催收则不那么文明,尤其是催收与业绩挂钩,各种言语暴力、爆通讯录的方式屡见不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华融媒看财经记者获取的一份招标文件显示,共有16家公司中标了2019年中原消费金融催收外包项目,这些公司五花八门,有投资公司、有商业管理公司、有财管管理公司、有咨询公司等。

由于催收本身没有什么门槛,导致这个行业鱼龙混杂,各类公司纷纷抢食催收外包业务。当催收与业绩挂钩,各类催收手段层出不穷,言语暴力、人身攻击、爆通讯录、骚扰家人等手段无不用其极。

今年3月2日,中原消费金融发布了催收外包入围项目招标公告,对催收公司有几项要求,其中包括公司包含催收的相关经营范围,投标人不得存在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等。目前,具体的招标结果尚未出炉, 新华融媒看财经将进一步关注。

今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实施,修正案中明确对催收高利贷定性,将采取暴力、软暴力等手段催收高利放贷等产生的非法债务的行为规定为犯罪。一些消费金融机构为了节省成本提高合规标准,开始借助催收机器人等智能催收工具。

目前,中原消费金融依然是通过大量外包催收公司来实现催收,尽管其招标文件明确投标人不得存在暴力催收等违法违规记录的原因,但是,对于几十家外包催收公司来说,如何监管他们的催收方式是个问题。

从根源上讲,催收不可能停止,因为逾期与催收的矛盾无法解决,金融公司只不过换了姿势,尤其是消费金融的客户主要是传统金融服务无法覆盖的中低收入人群,以小额分散为主,消费金融公司普遍面临逃废债、逾期风险等,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率,必然会加大催收力度,但往往又会碰触的法律禁区,尤其是外包催收游走灰色地带,这也成为中原消费金融等消金公司的普遍困局。

本文由新华融媒看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