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前,宝山打响了解放上海攻坚战的第一枪,经历了上海战役中最为激烈、最为艰苦的战斗。还记得在筹建上海解放纪念馆时,我与同事们寻访了百余位亲历解放上海战役的老前辈。其中,最让我刻骨铭心的,是解放上海战役的战地文物:三份不同版本的临时“党员证”,上面的内容我反复读过,到现在还能背诵。寻访这三份临时《党员证》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2004年10月30日,我在北京约请老同志座谈,当年参加解放上海战役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260团卫生队队长的姚渊被身旁的同志提醒道:“您不是有两件‘宝贝’要捐给纪念馆的吗?”

听了这话后,当时已82岁高龄、从事医务工作数十年的姚渊沉默了好一会儿后,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取出两件珍藏——《中共战时临时党证》、《医工通讯》(第一期),用双手捧着递给我,含着泪花说:“《中共战时临时党证》是战时解放军中的中共党员随身携带的,因为赴前线打仗,随时可能负伤甚至牺牲,要有一个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医工通讯》则是上级编写的指导基层开展医疗工作的文献,由于战争环境的恶劣,这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期,后来再也没有出版过,它见证了人民军队基层医疗工作的一段历史。

姚渊的《中共战时临时党证》封面及内页

第二份《中共临时党员证》的主人,叫卓毅奋,参加解放上海战役时任解放军29军87师260团1营1连指导员。他是1949年5月12日随部队进入上海月浦主阵地的。14日早上,根据上级的命令,卓毅奋带连队支援三营主攻。他带了二三十名“弹药手”,每人拿上五六颗手榴弹,向敌军坦克投去。在激战中,卓毅奋头部中弹,被送到设在太仓浏河镇的后方野战医院。卓毅奋说,《中共临时党员证》是解放上海战役前团以上组织部门要求部队中的每一位中共党员填写的党员身份证明。参加战斗时,必须随身携带,供在战地负伤的中共党员到后方医院治疗时过组织生活用,现在已罕见。在后方野战医院住院治疗时,他将《中共临时党员证》拿出来交给医院党组织看,证明自己是党员,后被编入临时党小组过组织生活。

卓毅奋一直珍藏着这张弥足珍贵的《中共临时党员证》,平时不肯轻易地给他人看。但为了教育更多的人,他毅然选择了捐赠。

卓毅奋的《中共临时党员证》封面及内页

第三份《中共临时党员证》,是又一种版本的,捐赠人是当年解放军特纵司令部警卫员刘明华。

这三份临时“党员证”主题、使用范围基本一致,只是名称、版本、尺寸大小、所刊内容、填发机关不尽一致,但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浴血奋战的珍贵红色革命文物,见证了解放战争时期赋予共产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再现了革命峥嵘岁月中的共产党员英勇善战、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刘明华的《中共临时党员证》封面及内页

先辈们遗留下来的每一件文物,都是用自己的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是永远值得后人铭记的“红色记忆”。这也是激励我、驱使我坚持20年不间断寻访的动力!每当夜深人静,我在书案上握笔整理时,眼前常常浮现出尊敬的前辈们接受访问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英发群像。我觉得自己记录下的是伟大历史的一小页、一小段落。

姚渊(左三)等老同志向上海解放纪念馆捐赠战地文物时,与本文作者(左一)在北京合影

我一直提醒自己,红色记忆如何能在今天不被湮灭,就需要做到言之有物、有据,通过真人、真事的记述,发掘革命先辈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平凡小事,让大家能感到革命先辈可对话、可触摸、真实可信。

如今,藏书、记事、忆人已成为我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年下来,又形成积累了一批新的红色记忆,它们也是见证历史的红色珍档。(朱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