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园岭,即将消失的诸暨最后古城区

花园岭,没有花园只有岭。

岭下是奔流不息的浣纱江,江边的苧萝山下,就是古代美女西施的故里。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当她像往常一样在江边浣纱时,偶遇泛舟而上的越国大夫范蠡,由此酝酿演绎出了一场灭吴兴越的春秋大戏。从此,越国古都的诸暨,也因此而扬名夭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浣纱石,西施浣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园岭,是城不是岭

其何时由岭变城?已无从寻觅。只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一段千里姻缘,使我走进了这片古城区

那时,我爱人的家就住在岭下荷花塘弄的一排平房内。由弄堂的一侧拾阶而上,便可到达桃花岭顶。而弄堂的另一侧,则是一处真正的荷花塘,不远处还有真正的东湖。据说在此之前,城内还是江、塘、湖水相连,从浣纱江边的中水门可以直接泛舟而入……

此时的花园岭上,还是清一色的青砖黑瓦、粉墙石壁的土木建筑,其中不乏清末民初的古老宅院。旧宅石屋顺岭而建,弄堂小巷纵横交错,处处展现出古城独有的江南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荷花塘弄28号,当初爱人的家。右边的砖木二层楼房,是当时的大哥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荷花塘边的水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开始兴建了,爱人的家搬到了荷花塘弄18号的一栋楼房的三层。那个荷花塘也被填平盖起了六层楼房。

此时的花园岭,既保持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古风貌,又增加了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新建筑,古今并存,新老结合,交相辉映,如同一座集古、近、现代建筑的博物馆。

荷花塘18号.上世纪80年代,爱人的家搬到院内的一栋楼房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园岭上五姐妹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萍、梅、阿蕾、勤红、海生,先后来到花园岭,在这里朝夕相处,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不是姐妹,胜似姐妹。

后来,经历了动荡时期,她们又从这里出发,或参军入伍,或上山下乡,或工厂就业,相继离开了花园岭。但古街小巷内曾经的一草一木,都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历久弥新、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

不知什么原因,几十年来,在摧枯拉朽脱胎换骨般的城市拓展中,花园岭则得以幸免,留存至今。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商品经济的大潮冲击一切,旧城改造的步伐终于走来。

听说在花园岭要拆迁改造了,“五姐妹”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回到这里,留下最后的身影与记忆。

阿蕾的家,就在大门内的院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勤红.再看一看自己的老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萍和梅的家,早被推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门外的小街上合个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的老邻居,还一直住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生当时在外地没赶回来,补几张。背景是:当年东施家鸬鹚湾、西施家苧萝山下的浣纱石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五姐妹

几十年一瞬间,当年的发小,现在已成为奶奶辈,但花园岭仍是她们心中抹不掉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的小西施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一家人:当时还在部队的我,在这里生长的爱人,在这里出生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的辉煌

曾经的桃花岭,除了岭上的民居,岭下还分布着党、政、军、公安、文化、商业等机构,可以说是当年诸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下的花园岭,正进行着封闭式拆迁改造,一切都将成为曾经和过去。

花园岭,正像一个寿终正寝的老人,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经历和曾经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见了,花园岭!

2021.4.6于浙江诸暨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莒县人,大专文化,1970年12月入伍,1984年1月集体转业至中铁十四局党务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喜欢读书,有多篇文学作品在报刊和各大网络平台刊发。

编辑:奎先达坂西《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