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山东美术馆、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协办的“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落下帷幕。

本次展览集结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385位艺术家共596件/组作品。展览自2020年12月13日至2021年3月28日,在107天里,共接待60余万名观众,国内外官方媒体原创稿件首发300余次,网络直播及短视频在线观看人数突破1.3亿人次,网络媒体总点击量超过2亿次。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的评价,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从学术策划到落地实施、从群众的踊跃参观到精细的观众服务、从立体的推广传播到社会的热烈反响,已经创下了许多史无前例的纪录。

是什么造就了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学术高度和关注热度?展览虽已闭幕,但带来的思考仍在继续。

国际视野和中国气质

作为山东首个政府主办、按照专业模式打造的国际双年展品牌,从展览立项之初,本届双年展就确立了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气质的展览思路。

为保证展览的学术水准和价值导向,“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打造了一支中国策展人为主导、中西结合的策展团队: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和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担任总策展人;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馆长泰丰·贝尔京、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汉斯·德·沃尔夫、韩国首尔美术馆总策展人高元硕组成国际策展团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杨卫、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孙磊和济南市美术馆副馆长徐琳以及独立策展人李振华组成国内策展团队。

在展览主题的选择上,策展团队确定了“和动力”这一双年展主题。张望表示,“和”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在美术表达上有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自我之和。这一主题,既在齐鲁文化的厚土沃壤中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当代价值特征,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作用,并彰显全球当代艺术新理念。

在“和动力”这一展览主题下,莱安德罗·埃利希、伊曼纽尔·范德奥韦拉、徐冰、隋建国、邱志杰、刘庆和、尹秀珍、顾黎明、杰拉尔丁·托比等艺术家专门创作了新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展览主题的解读,更和众多参展作品一同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在“和动力”的主题下多元化的艺术视角表达。据统计,本届双年展中有近1/2作品是首次在国内展出,约1/3的作品是围绕本次展览主题全新创作,很多作品中都融入了济南或山东的地理、人文元素,这些作品也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

学术前沿与开放包容

作为一场兼具国际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展览,从展出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出,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凸显出学术性、本土性、地域性和新锐性。本次展览作品包括绘画类、影像类、装置类三大类,细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坦培拉、综合材料、摄影、雕塑、视频雕塑、影像、综合媒体等十余个小类,每一个小类又可以根据媒介的不同进一步细分。涵盖极简主义、新表现主义、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诸多艺术流派。这些作品形式当代、形态多样,富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

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不仅参展艺术家阵容强大,策展人提名展参与的近130位艺术家,多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知名艺术家,更是一场突破艺术范畴的文明互鉴。受展览主题“和动力”的启发,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融入了本民族的哲学思考和体悟,民族和地域的国际性交融,突破艺术的范畴,在更深的层次上形成文明互鉴。

特别是区别于传统展览,“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作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大量装置和影像类作品,人工智能、虚拟与现实技术、生态艺术、沉浸式空间等新技术和新手段在作品陈列中的运用,为观众带来了震撼的交互体验,获得了极为热烈的社会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冰 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上:正面,下:背面)

在闭幕式现场,公布了“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最受关注的10件作品名单,分别为莱安德罗·埃利希的《建筑——超然楼》、徐冰的《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宋冬的《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胡介鸣的《一分钟的一百年》、V^艺术小组的《意识消融》、李昇爱的《成为》、杨宏伟的《无中生有》、弗兰克·威比的《移山越岭》、李枪的《父亲》、岳敏君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并揭晓了四组优秀青年策展项目:杨烁、王硕团队的“图灵的‘爱人’”,刘媛媛、赵小伟、张献团队的“同胚——山东当代艺术切片研究展”,单宏、毕晓慧团队的“转音——当代青年工笔研究展”,李国华、韩潇、裴延学团队的“今日之往日——水墨艺术新世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莱安德罗·埃利希 建筑——超然楼

立体推广及精细服务

济南国际双年展不仅是一场国际艺术交流的盛宴,更联动着大众对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认知与选择,让“逛美术馆”“打卡展览”成为新风尚,使展览从文化现象“出圈”到社会现象,成为市民社交与公共生活互动的新模式。

为更好地给公众提供一个开放包容、思想碰撞、个性表达的艺术平台,在展览期间,共举办30场学术活动、60场公教活动,出版了一本导览册、两本学术期刊,自主拍摄了62个宣传视频,成片总时长达235分钟,拓宽了双年展的学术维度。

针对双年展,山东美术馆文创空间还开发了17款文创产品。这些具有文化创意的产品,不仅妆点了群众的生活,也使双年展元素融入百姓生活。

鉴于本次展览有大量装置和影像类作品,为了带给观众更好的观展体验,不仅投入了150余名志愿者进行现场讲解,还增加了百余台视频处理、播放硬件,仅山东美术馆就增加了74台,同时山东美术馆投入了 20台电视,47台投影仪,12台电脑、服务器、IPAD,31个音箱,13个镜头,2011条信号线、音箱线。

除了展厅中一本本写满观众心声的留言册,本届展览还积极拓展渠道,举办了“打卡山东美术馆——全民抖音短视频有奖征集大赛”“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征文等活动,与观众加强互动和沟通。

在展出期间,自主策划做了22 场直播,国内外官方媒体原创稿件首发300余次,各媒体宣传平台转载双年展专题、文章、讯息近5000篇(条)。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豆瓣、西瓜视频、微信视频号等各种新媒体视频的点击量屡屡刷新纪录。

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山东美术馆还为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打造网上全景展厅,展览每一幅作品、每一处细节都包罗在内,让观众在网上就可以领略展览全貌。

这些拓展,也见证了如何做好展览服务、为公众提供优质观展体验的探索和努力。特别是展览期间,正值冬季疫情防控关键期,面对观展热度,如何创建井然有序、安全惬意的观展环境,不仅是美术馆的责任担当,更是对美术馆疫情防控工作的一场大考。山东美术馆党总支书记柳延春表示:“疫情防控是一场考验。一考作为公共文化空间,山东美术馆面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应急能力,确保观众、职工身体健康,不发生聚集性的不良后果。二考山东美术馆特殊时期对展品的检验与维护,能否保证展品安全。三考山东美术馆在线资源、网络平台等线上服务是否到位。”

现在,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已经落下帷幕,从双年展组委会到美术馆也都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但正如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李国琳所说,展览虽落下帷幕,双年展记忆却永不落幕,我们将以此次“双年展”的成功举办为契机,进一步将济南国际双年展打造为展示艺术创新的平台、讲述山东故事的名片和传递中国声音的窗口。在闭幕式上,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筹备工作也按下了启动键,相信2022年济南国际双年展将会带来新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