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有涨有跌,按说私募公司的业绩不好也属正常,前段时间公募基金还都出来道歉呢。但是最后闹到要跑路的地步,还真是活久见。

早上无意间刷到一条新闻:#基岩资本爆雷:总部人去楼空#,起初牛哥并没在意,还以为是哪家P2P公司跑路了呢(P2P跑路早已不是新鲜事!)。直到晚上有朋友又问我这家公司情况。好奇的牛哥特地查了一下,哇塞!居然还是一家证券类的明星私募,更神奇的是以他家的规模,牛哥居然没听说过!(牛哥在私募圈混了这么久,基本在市场上有点名头的私募都认识,唯独漏了这家,不知道算是好事还是算坏事……)然后他家还跑路了,这就严重地激发了牛哥的好奇心,反正不懂就查,“牛哥数据小工厂“正式开工!

根据基金业协会网站上的资料显示,广州基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基岩资本)早在2015年就登记成为了私募管理人,也算是成立比较早的证券私募了。总共管理70多只私募基金,基金规模大概在30多亿。掌门人不是科班出身,没啥江湖名气,综合来看就是一家很普通的私募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最先出在了他家在2017年底成立的两个私募产品:“东方价值海汇一号“和”东方价值基金五号“(母基金),产品由基岩资本主动管理,东家金服和恒天财富代销,国泰君安托管。产品在2019年12月的基金净值还在1.3103,但是到了2020年3月净值却只有0.3150,净值回撤了76%(单凭这一点,就可以把风控总监拿去祭天了)。随后公司就被广东证监局采取了行政监管措施,期间公司负面新闻不断,在上个月又吃到了广东证监局的处罚函。八卦的牛哥就跟大家分析下这个处罚函的内容:①虚假披露基金净值等信息;②挪用基金财产;③向投资者承诺最低收益。

先说第三条,其实向投资者承诺最低收益,是私募行业常见的揽客手法。由于早期的私募公司没名气没业绩,为了扩大管理规模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客户。一般都是通过抽屉协议的方式来约定收益,本来也相安无事。只不过随着前两年监管要求去杠杆和净值化,刚性兑付从灰色地带变成了监管红线。因此这一条处罚其实影响不大;

然后再看第一条,牛哥有点不理解,没有托管机构复核的基金净值,怎么会有第三方数据机构认可呢?这就好比一个人进场看电影,没拿电影票就可以随便出入影院。牛哥只能说看场子的人太不负责任了!

最后看看第二条,要说私募公司虚假信息披露,托管还能找借口撇清责任,但是挪用基金财产的锅,就没那么好甩了。托管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对不寻常的划款指令进行复核审查,职责底线的事情都不做,那还要托管干嘛!所以牛哥一直说,券商职能部门不容易进,倒不是因为里面的技术含量有多高,而是因为都是肥差岗位,所以要拼关系才能进去。那么这些人的业务水平和责任心就可想而知了,不多说,懂的自然懂。

吃瓜吃了这么久,最后也来点干货。牛哥给买过基岩产品的朋友提几点建议:大家的目的都是想拿回本金,所以要从产品的关联方下手,寻找过错方挽回损失。产品的关联方:管理人,托管人,代销机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管理人的责任不用说,肯定是责无旁贷。通过诉讼的方式先起诉管理人,冻结管理人财产,拿出兜底协议做辅证,虽然监管不允许刚性兑付,但是法院认可这个是借贷关系;

2、连带起诉托管人,可以考虑围绕两点来打:①管理人虚假信息披露,托管人有义务提议召开投资者大会,向投资者说明情况;②管理人挪用基金财产,托管人没有尽到保管责任,需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一般来说,法院最多判托管退回管理费+帮忙追讨。反正能要回一点是一点;

3、代销机构,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单纯代销的话,代销机构只是前期有尽调义务,但是在销售过程中如果没有违规行为的话,产品后续出问题,很难抓到代销机构的责任,即便确实有责任,最多也就退还代销费用。

本文由@金晓牛原创,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金融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