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揭秘,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自己的儿子,背后是什么原因

文/成长新视点

宋太祖赵匡胤,出身乱世,家境贫寒,投靠军旅谋生,在后周太祖朱温帐下从军,因勇武善战而多次被赋予重任,逐渐成为后周的一员大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正值五代十国后期,中原大地,并立着十几个小国家,互相之间为争夺地盘,勾心斗角,互相讨伐,搞得民不聊生。

一、陈桥驿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开创大宋王朝,一切都是早有预谋。

显德元年正月壬辰,周太祖朱温驾崩,义子晋王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为周世宗。可惜,在后周显德六年,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柴荣病死,只有七岁的长子柴宗训继位,范质、王溥和魏仁浦为相国,执掌朝政。这时的皇帝年幼,朝廷对权力掌控不足,国内政治极为不稳,外部又面临敌国滋扰,随时有爆发危机的可能。

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边境的消息。主政的符太后毫无主见,听说此事,不知该如何处理,最后问计于宰相范质。范质心想能够对抗外部侵略的大将,只有赵匡胤才能胜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命令传给赵匡胤时,不料他却借口兵少将寡,没有能力出战。无奈之下,范质只得委赵匡胤最高军权,可以调动全国兵马。

正月初三,赵匡胤刚统领大军离开京城开封,来到陈桥驿时。东京城内就传出了“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的谣言,民众纷纷传送。文武百官,也不知所措,朝廷内乱作一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晚,在赵匡胤提前预谋安排之下,他的弟弟赵光义和亲信赵普带领一般人,拿着早就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了假装喝醉酒的赵匡胤身上,率领全体将士拥立他当皇帝。

正月初四,赵匡胤也不去边境御敌了,直接领兵打道返回京都开封,他的好兄弟禁军统领石守信、王申琦也早早打开城门迎接。逼迫后周恭帝退位,改国号为宋,为此兵不血刃地完成了一场开国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赵匡胤登基以后,原来传说辽国入侵的事情,据说已经自行退兵而去。

二、烛影斧声,太祖驾崩,太宗继位,不是天意也是天意。

宋开宝九年(976年)晚上,宋太祖生病,宋皇后让太监王继恩招皇四子赵德芳进宫议事。而王继恩却被把消息传给了晋王赵光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光义未奉诏直接进入了太祖寝宫,并屏退了左右宫人,外面的人远远地看到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有躲避的状态,又听见宋太祖柱斧戳地大声说:“好为之”。

当时,宋皇后见到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宋皇后只得开口称呼赵光义为“官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晚,宋太祖驾崩,时年49岁。第二天,在太祖灵前,赵光义宣布继承皇位,称为宋太宗

赵光义继位后,传出了“金匮之盟”的说法,意思是当年宋太祖母亲杜太后在世的时候,两兄弟去拜见母亲,共同商定为了稳定赵家的大宋王朝江山,不再重蹈五代十国被武装政变的覆辙,定下了“兄终弟及”的盟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兄终弟及的意思,就是赵匡胤死后,由老二赵光义继位,赵光义死后由老三赵光美继位。

可是,这种盟约存在的可信度并不太高,因为当时赵光义继位的时候,并没有拿出来。而是在几年之后,才由复出的赵普拿了出来,真相让人不得不产生很多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赵普曾经反对过封赵光义为晋王,而后辞职。当赵光义当了皇帝后,又被重新启用,个中原因的确扑朔迷离。

假如,真的有金匮之盟,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就不应该阴谋地先后害死了赵得昭、赵德芳、赵光美,从而皇帝都由他的子孙传承。从这个角度分析,不由得人不怀疑金匮之盟的存在真假。

三、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是什么问题。

按照,历代皇朝继承人的传承规矩,皇帝死后,在没有立太子的时候,应该皇长子继位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抛开阴谋论不谈,赵匡胤临死为什么不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赵光义,这背后究竟有几个问题,需要剖析。

1、未立太子之谜。宋朝开国之后,赵匡胤在位16年直到驾崩时,始终都没有立太子。而在他死的时候,在长子早亡的情况下,次子赵得昭已26岁,四子赵德芳为17岁,二人也已成年,并得到了一定时期的历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匡胤的心中,应该是早有立太子考虑,迟迟没有立太子,原因有几点。

一是天下未定,赵得昭年龄虽比赵德芳大,可资质和能力偏弱,不足以继承皇位;二是考虑到自己还年轻,身体还好,想等到统一之后稳定政局,再选一个立为太子,也还不迟。

他只考虑统一国家的事情,只认为自己的身体还好,还比较年轻,但是未曾料到,连年参加战争导致身体内耗严重。加上战争造成的创伤,不会痊愈和根除带来的身体隐患,进而较早地驾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宋太祖驾崩的时候,赵德昭和赵德芳两兄弟,却只是挂名的节度使和防御使,不仅没有实权,而且从未参与过国家政务。

可见,赵匡胤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根本就没有上心,甚至是缺乏应该有的安排和历练。在这方面的问题,说明赵匡胤受到五代王朝频繁更替的影响极其重大,也许在他的心中,两个儿子都不是行伍出身,一旦作为接班人培养,反而不利于政局稳定。

2、重用赵光义之谜。973年,也就是在杜太后去世后的一年,赵光义即被封为“晋王”,担任开封府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五代以来,亲王身份加京师府尹,一直是皇储的标配。这也让人不得不猜测,赵匡胤的想法中,的确有让自己弟弟赵光义继位的可能性。

毕竟,五代时期皇朝变更频繁,个个都是武将翻盘,自己更加是这样的状况。宋太祖对他建立的大宋王朝,也不得不担心有朝一日被手下武将颠覆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他很早的时候,就玩了个杯酒释兵权的游戏,把石守信等大将,全部夺去了兵权。

重用赵光义的事情,核心还是出于稳定政权的考虑,赵光义跟着他很多年,在军中、朝中有很高的威望,为人能力也很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一,自己不幸驾崩,赵光义也能够稳住局势,不至于江山易姓,至少大宋王朝还是姓赵的人家的。

结语。

宋太祖赵匡胤所处的历史背景特殊,武装颠覆朝廷成了家常便饭,他没有立太子,主要是想统一之后,稳定政局再做这件大事。从杯酒释兵权,是可以看出他的考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假如,他在统一大业基本完成时,是不可能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这不符合人的正常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