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过一代又一代先辈们的努力,中国不仅诞生了弥足珍贵的物质财富,更是拥有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文人墨客将他们一生的经历写成故事,以各种形式表达出来,便成就了众多精彩作品。

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文人墨客更是不惧世俗,勇敢表达出内心所想,或抒发春风得意之情,或哀叹时运不济之命。自此,唐诗宋词也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攀登的顶峰。

在这些著名的诗人中,不少人都哀叹过李广,还曾有人写下“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佳句。汉代李广没封侯,为何会让很多文人惋惜呢?

诗中哀歌

当心有所想难以向人诉说,人们总会换个方式来排遣忧愁。在现代社会,诸如精神辅导、解忧杂货店、情绪发泄站等各种宣泄方式可以让人们释放心中的压力,这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产物,也是成年人情绪的突破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翻看历史可以发现,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产物,它们或是诗词歌赋,或是琴棋书画,或是歌舞表演,这些都是古代人对自己情绪的一种宣泄与表达。

唐朝,这个民风开放的时代,百姓比过去更加自由,民众的兴趣爱好者也多种多样,但最为引人注目的恐怕还是诗歌了。在尚不识字的年纪,小朋友们就在大人的教导下学习唐诗三百首。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句诗相信每个人都能背诵出来,很多人学习的第一首诗便是这首《咏鹅》。单从唐诗流传度来说,它就已经一骑绝尘,骆宾王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在这些著名诗人中,有意气风发便有壮志难酬,唐朝著名诗人王勃便是这个令人惋惜的存在。作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创作者,王勃短暂的一生也充满了艰难坎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年少成名的神童,王勃在六岁时便能写出优美的诗句,十岁时便饱读六经,还常有自己深刻的感悟。在短短的几年里,王勃便凭借着自己的才情得到朝廷赏识,十六岁时便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散朝郎。

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郎本应有着更好的仕途,但却因为过于追求官场而被边缘化。得不到帝王赏识的王勃,就算他有着名冠天下的才华,也终究没能报效朝廷。

郁郁不得志的王勃在写下很多抒发哀情的诗歌后,在探望父亲的途中不幸溺水而亡,年仅26岁。这个曾写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诗句的诗人,最终成了人们心中的遗憾。

李广的勇

在历代诗人感叹的对象中,李广出场的次数颇多,有人曾写下“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来赞叹李广高强的武艺,有人曾写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来夸赞李广的勇猛,那么这位飞将军到底有什么故事,能让许多文人感到惋惜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大多文人在创作诗歌时,总喜欢用各种手法来隐喻自己心中的感情,在引用李广的故事时,文人也在抒发自己的情感,他们大概也和李广一样,心中都有着怀才不遇之情和对朝堂的不满之意。

在汉朝,李广可谓是英雄一般的存在,他英勇善战,常以一己之力抵抗匈奴大军。在汉文帝时期,李广凭借自己的能力被封为郎官,当时汉文帝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生错了时代,如果在汉高祖时期,一定能封个万户侯”。由此可见,李广绝对拥有做大官的能力。

在汉景帝时期,吴楚联军开始发动叛乱,楚王刘戊和吴王刘濞联合其他诸侯国四处招兵买马,勾结外邦举兵反叛。汉景帝见叛军气势汹汹,便派周亚夫出兵镇压,同行的便有飞将军李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争期间,李广曾夺旗斩将,在周亚夫的领导下击退叛军,朝廷大军才得以顺利班师回朝。回到朝廷之后,周亚夫因救国有功荣升丞相,跟随周亚夫护国的人也因功得赏,升官加爵,但只有李广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赐。

在古代,官员们多论功行赏,像李广这样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人,早该被皇帝加官进爵、封侯赐府。但实际上,李广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赏赐,还触怒了皇帝。

造化弄人

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时候,周亚夫便知晓李广上阵杀敌的本领,这位小将领在战场上威风凛凛,颇有大将风范,在周亚夫的心中,李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班师回朝前,周亚夫就已经准备在皇帝面前替李广美言几句,夸一夸李广的功绩。

但就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叛贼梁王却突然接见了李广梁王先是夸赞了李广的功绩,继而又把将军印赐给了李广。当时的李广心中不知作何感想,竟然没有顾及梁王和朝廷之间的关系,满脸高兴地收下了将军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梁王正四处拉拢朝廷官员为他效力,想要联合官员与朝廷一较高下,皇帝对梁王也含恨已久。这件事很快就传到了汉景帝的耳中,汉景帝听闻这件事情后异常震怒,他认为李广已经投入了梁王的阵营。

李广私自接受将军印的行为触怒了皇帝,但皇帝念在他护国有功,便没有治他的罪,但也没有给他任何的赏赐。当所有人都满心期待自己的赏赐时,李广却只能羡慕地看着这些人,眼中充满了懊恼与怀才不遇之情。

在平定了七国之乱后,皇帝干脆直接将李广派到了陇西、雁门等地。只要梁王还在世,李广就只能呆在这远离朝廷的地方,替国家连连击退匈奴。李广最终没能得到皇帝的青睐,却成为了人们眼中的大英雄。

文人借诗咏志

对于李广来说,他的确有着过人的本领,能够带领士兵们保家卫国,让朝廷上下一环宁静祥和。但他却因接受梁王私印这种不谨慎的行为而不得皇帝喜爱,所谓“李广难封”,这其中饱含文人对英雄人物未能封侯的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古代怀才不遇的英雄并不只有李广一个人,历朝历代都有失意之士。但出生于那个混乱而又充满猜忌的年代,文人墨客们却不敢轻易抒发内心的情感,只好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其他事物上,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和情感共鸣,李广的遭遇变成了文人们哀叹的对象。

自汉代以来,我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动乱时期,即使是在生活富足的唐朝,朝廷也总是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威胁。不少有才能的人便想要入朝为官,以便报效朝廷。

但入仕这条路太过艰难,即使参加科考获得了很好的名次,也不能保证得到朝廷重用。再加上朝堂黑暗,皇帝一旦被迷住双眼,一些有志之士便被官员们无情打压,再无升官的机会。

从拿起语文书本的那刻起,我们就开始了解古代文人们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每一首诗中都蕴含了独特的情感,它们或是踌躇满志,或是激励奋发,又或是壮志未酬,郁郁不得终。无论哪一种情感,文人们都能在世间找到参照物,自己的情感也得以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汉代李广没有封侯,影响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还有后世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人,以至于文人在惋惜李广的同时,也在惋惜自己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