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皇帝不计可数,但是真正能成为千古好皇帝得到百姓赞扬的皇帝,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或者说什么标准才是衡量一个皇帝好坏的标准呢?虽然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历史的排除法已经逐渐描述出了一个标准,首先像是李煜这种的艺术家当不好皇帝,宋徽宗这样的书法大家也管不好国家,同样过于偏激的杨广只能遗臭万年,这就更不用说商纣夏桀,烽火周幽了。

但是如果说一位圣人,能不能成为皇帝呢?而汉朝的历史上就是有这么一位皇帝,不但是勤勉而且还节俭,对待百姓更是体恤;在自己的私事上,他也不近女色,从不贪恋温柔乡。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皇帝,整日只读圣人书的皇帝,却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皇帝。

这位皇帝就是汉宣帝的儿子刘奭,也就是西汉的汉元帝。汉元帝从小的命运就能总结出两个字幸运,刘奭有一个传奇的老爹汉宣帝,汉宣帝襁褓时期就被打入大牢,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几乎是在牢狱之中度过,好在但是刘询得到汉武帝释放,虽然身上流淌着皇室血液,但是却已经沦为百姓,至于皇位更是想也不敢想。但是就在刘询和自己的妻子许平君成婚之后,生下了刘奭,运气似乎就好了起来。

刘奭两岁时刘询就被霍光奏请成为了大汉天子,刘奭本人也在八岁时册封为太子。或许是因为父亲的教育,刘奭偏好儒学,并且一直将圣人之道视为衡量自己的人生准则,另外对待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孝顺有加,对待老师也是尊师重道,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大好人。但刘询在将皇位交给刘奭时有所犹豫,不是因为刘奭的道德不过关,而是因为刘询知道刘奭不会是一个好皇帝。

对此汉宣帝刘询告诉刘奭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宣帝的这一番话本质上说出了汉朝政治的本质,但刘奭一点也没有听进去。对此汉宣帝几度是想要废除刘奭,但始终是愧疚于自己的发妻许平君,没有走出最后一步。

后来刘奭继承西汉大统,可是正是因为刘奭的仁导致了一系列的错误。首当其冲的就是石显逼死刘奭恩师萧望之事件,但是萧望之力谏刘奭不能让宦官掌权。谁知道因此得罪了以石显为主的阉人,随后石显诬告萧望之,并且假意说让廷尉查明。然而刘奭不懂廷尉查询的含义是什么,几乎等同于认罪。等到刘奭发现时,石显又说皇上已经犯错将老师关了起来,倘若直接放出去无异于是说皇帝不够尊师重道,所以不如随意安插罪名。就这样萧望之被冠莫须有的罪名。

随后萧望之好不容易得到释放,转身又被石显逼死。这时候就算是刘奭想要后悔,也是无力回天。这时候刘奭痛哭流涕,然而刘奭却不知道老师的死就是自己亲手造成的。或许是上天看不下去了,在刘奭时期天灾不断,不断发生的水灾、地震、蝗虫接连不断,百姓没有任何的活路可言。

面对此情此景刘奭只能够做皇帝该做的一套,不是祭祀就是大赦天下,然而仁政不但是没有解决饥荒,反而导致天灾之后的人祸。所有的罪犯在犯下无可饶恕的罪刑时,偏偏就遇上了大赦,从牢狱出去继续为非作歹,再一次入狱之后不过半年又要遇上大赦,如此循环百姓苦不堪言。更重要的是朝廷的律法形同虚设,所有人都不再害怕,恶人也如同是进入了天堂。

刘奭之所以当不好这个皇帝,就在于太过天真,轻易信人。刘奭为什么信任宦官?原因只是因为他认为宦官没有家室,更不会形成势力,却并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反而赋予了宦官权力,更是给了宦官结党营私的条件。其次在君主能力上的刘奭并不合格,过于依赖古人圣人之道,却不知基础是实践。理想社会自然美妙,可怎么会哪里都是世外桃源?这也就难怪《汉书》中的评价中有一句“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

最后在举一个例子,才能理解刘奭有多天真。刘奭最爱的姬妾是司马良娣,但是在刘奭还只是太子的时候,司马良娣就死了。司马良娣去世前曾对刘奭说自己的死不是天命,而是因为其他良娣的嫉妒。对此刘奭信以为真,而且真的从此不再宠幸其他姬妾,后来还是在皇后的要求下,才娶了王政君,这也就开启了西汉末日的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