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白、绿三色的印度共和国国旗中央,有个类似车轮的符号,这个符号是为了纪念一位印度人民所敬爱的伟人——阿育王。虽然在所有的君王中,他并不是最伟大的,但却是最受民众爱戴的一位帝王。在他所在的孔雀王朝时代,政通人和,百姓富足,领域也变得十分辽阔。但最让史学界称赞的,是他接纳并皈依了佛教,让该宗教在南亚大陆上生根发芽。

一、印度的征服者

一、印度的征服者

当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一群群地越过喜马拉雅山,迁居印度北部平原地区时,这里已有了相当发达的古代文明。阿育王,正是这极为古老的文明和复杂的政治制度的继承者。他之所以受到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因为他将这些丰盛的遗产,运用在与以前截然不同的目的上,他鼓吹新的道德观并以此提高人民的价值观念,使人耳目一新。

早期的阿育王与他的父亲、祖父及其他的君王一样,在宫廷里大摆筵席,与贵族们开怀畅饮,或与妻妾们恣意作乐。当然,也采用与他祖先一样的方式,公正地统治印度。公元前261年,在群臣的怂恿下,阿育王初次率军亲征居住于恒河平原上的羯陵伽族。羯陵伽族非常强悍,强烈地抵抗阿育王的军队,但是最后仍不得不俯首称臣。阿育王将随军阵亡名单刻在岩壁上,公之于众。阿育王命人将自己征服羯陵伽的事迹忠实地刻在石碑上,他认为这是一项空前创举,以往许多战胜者都未留下任何记录。

战胜者大都认为,战争就是战争,战败者死不足惜,我们又何必怜悯。但是阿育王与他们不同,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忘却战争中所见到的悲惨景象,血淋淋的战场,妇女和儿童因亲人死亡而痛哭的声音,一直缠绕在他耳旁,因此,他在碑文的最后一段写道:“国王征服并吞羯陵伽族后,内心非常懊悔。因为他必须以杀戮民众或捕捉俘虏为手段,才能征服如此顽强不屈的民族,真是一件令人痛心和遗憾的事。”

他又写:“即使被虐杀、残害或俘虏的人民,仅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国王仍会感到歉疚不安。哪怕将来有任何人因此而背弃,国王也会选择宽恕;对居住于丛林里的民众,国王也会以慈爱、公正不阿的态度来统治他们,若稍有疏忽,他就会悔恨不已。只有这样,百姓们才不再为非作歹,逃避惩罚。国王忠心希望所有人民都能明白安全与自制的重要,如此才能享有和平宁静的幸福生活。”这就是阿育王向群众的告白。此后,他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不再奢靡和放荡,转而皈依佛陀,信仰和平的宗教。

从那之后,阿育王不再外出狩猎,并将宫内肉类的消费量,减少为每天2只孔雀、1只鹿,自己则不再吃肉,开始茹素礼佛。他虽然没有禁止国内人民屠杀牲畜,却规定每年固定的一个时期禁止百姓杀害飞禽走兽和鱼类。又颁布法令,禁止人民杀害不能食用的生物。

他以身作则,不再奉献给神任何活的祭品,他尽可能限制人民在神坛上杀害生物,以纯洁的血来祭神。他常常到各地寺庙参拜,并在寺庙前建立祭祀佛祖的纪念碑。直至今日,印度还留存着许多他建立的纪念碑。他的军队不再用于征战,而用于维持国内治安。

他大力开辟道路、栽培果树、打凿水井,又建立许多救济院,收容动物和无依无靠的人民。他还奖励栽培草药,积极倡导艺术和建筑,兴修水利。对其他宗教,也持宽容态度。阿育王热爱人民,只要有益于民众的事,都不辞辛苦地去做。在一段碑文中他说:“无论我在吃饭时或在妻妾房内、书房、马厩里,无论我在做什么,只要发生重要的事,都可来找我,这是我的命令。

你们不要因害怕而犹豫不决,我一向不满意自己所做的事以及处理事情的方法。为了百姓的幸福,我必须勤奋工作。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赎我以往杀害生灵的罪过;也许我的努力,只能使这个城市的少数人得到幸福,但是我希望,所有的人在来世都能进入极乐世界。”

中年时期的阿育王开始潜心钻研佛教,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应当从佛陀的教诲中找到答案。阿育王还极力推展佛教,广泛宣扬佛教教义。他派遣宏扬佛法的团体,远至亚洲西部的希腊文明地区,以及埃及等更远的国家。其中最成功的一次,是公元前251年,阿育王派遣到锡兰的佛教团,此次佛教团的团长是玛印达王子,他可能是阿育王的儿子或是弟弟,同行的还有他的姐妹珊哈密特拉。玛印达王子不但在锡兰传扬佛教崇高的精神理想,还将印度高超的雕刻艺术和灌溉技术传授给锡兰岛民。

在阿育王统治的最后期间,这个庞大的帝国,似乎一切都不太顺利。根据传说,阿育王渐渐不再关心政事,一切都听天由命,而专心研习佛法。他对僧侣、寺庙、不论优劣,一概大量布施,甚至还浪费了国家钱财。传说他曾抛弃王位,出家为僧。

二、坚持信仰的国王

二、坚持信仰的国王

阿育王的种种仁慈做法在今天看来虽然是一种体恤终生的宽仁大义,但在古代印度帝国的上层阶级中,也遭到了一部分人的厌恶甚至抵制。据说阿育王曾没收地主所拥有的财产并分给穷人,这就引起了许多人大地主的不满。军队中的将领,也厌倦了平淡的生活,对阿育王严禁他们侵略邻近各民族的命令感到愤愤不平。阿育王甚至还公然袒护反对婆罗门教的佛教徒,并且阻止以动物为牺牲的祭祀,这种做法在当时婆罗门教盛行的印度,引起婆罗门教僧侣的反对,甚至全国各阶层的人民,也不再拥戴他。

虽然他的性格在本质上有许多值得人们敬爱之处,但也有不少缺点。阿育王骄傲自大,总认为他比人民更了解他们的需要。对于人民的批评,总认为是他们无知,或不了解实情,应宽恕他们。所以,他对这些批评常常毫不在意。

今天的历史爱好者们对孔雀王朝的认识,大部分来自阿育王在摩崖石柱上的敕文,或洞窟内壁的碑文。这些碑文一直保存到现在,可说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批古老的金石文。这些碑文与埃及、叙利亚、亚述帝国的国王们歌功颂德大吹大擂的方式迥然不同。阿育王并不夸耀自己的权力、财富,他仅命令将自己悔恨交加、怜悯众生的心情,刻在岩石上,流传后世。

结语

结语

阿育王是革新政治的一位神圣的先驱,他是一位先行者,在古印度种姓歧视横行和婆罗门教占主流的社会中,他第一个主张弘扬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普度众生”,向人间传播答案。特别是他那种热爱和平的精神,更是受到了人民永恒的纪念。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印度史》

《佛教的传播》

《阿育王与孔雀王朝》

《佛教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