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不是李渊的一系列矛盾做法,兄弟阋于墙的惨案极大可能不会发生。

相对于其他开国帝王,李渊在唐朝史书中的形象并不怎么突出,这其中的原因无须赘述;但纵观隋末的表现,他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李唐王朝的实际奠基人。在当时的乱世中,李氏家族起兵的时机并不是最早,很长一段时期内也并不是最强的势力,但为啥能迅速异军突起,并对窦建德、薛举父子、李密等等同行形成优势呢?李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他的身份带来的特殊资源优势。

我们都知道,李渊的身份贵气十足:他的祖父李虎是北周“八柱国”,位居关陇集团统治核心;李渊七岁就袭封了家族的唐国公爵位,长大后,由于“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 仁容众”的性格,他在贵族圈内外都深受欢迎;

而李渊的姨妈是史上有名的独孤皇后,姨夫正是被西方人视为中国第二号皇帝的隋文帝杨坚。“文帝独孤皇后,即高祖从母也, 由是特见亲爱”,这两位亲人对李渊特别照顾。在最高首脑的关照下,李渊仕途亨通、官越做越大,在隋朝整个统治集团中具备了可观的影响力、号召力。

《旧唐书》也承认:“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顶级贵族资源、多年的官场生涯、大气的性格,让他积累了令人艳羡的人脉。这里所指的“豪杰”,当然不单单指的是关陇集团内的人员,也包括他先后担任过行政长官的谯、陇、岐等州的豪强。

正是由于这些出色表现,在表弟杨广即位后,李渊遭到了重点猜忌,因此他甚至不得不用酒色与贿赂来麻痹对方。事实证明这一招很有效,随着隋炀帝南下扬州,李渊获得了太原留守的职务。在这一北方重镇,他受命外抗匈奴、内平起义,获得了独掌一方、积蓄实力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史书中的说法,李渊太原起兵是被李世民、刘文静推动的;为了逼其造反,甚至还鼓动裴寂私下安排晋阳宫内的宫女服侍李渊、让其惹上杀头的欺君之罪。

真实的历史无法脑补,但根据常理,当时已五十岁、历经官场阅人无数、轻松驾驭一众豪杰的李渊,在面对隋末乱局时,不大可能毫无主见、无动于衷,全程被年仅18岁儿子推着走。

李世民确实是个不世出的顶级人物,但没人生下来就是领袖,想要展示才华、获得人们的认可与追随,这客观上需要一个过程。李氏起兵,领袖自然是威望、阅历、名声、资源、手段都在当时位居顶流的李渊。

从李渊前期对抗突厥、镇压母端儿/柴保昌等起义军的手段来看,他是一个富有谋略、能征善战的政治家、军事家。相比较年轻气盛的李世民,李渊的优势是隐忍、谨慎,在蛰伏中捕捉机会。就像王夫之评价的那样:“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于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静镇之也。”对于儿子的所作所为,李渊心知肚明,只是故意隐忍静待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决定起兵后,李渊展示出了自己的眼界与手段。他以雷厉风行之势,巩固后方、铲除异己、外联突厥、开仓放粮,随后举起义兵的大旗杀向长安。

李渊直奔关中,不仅是为了占据这一“形胜之地”,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关中是北周、隋朝的统治中心,是关陇集团的根据地,更是李渊资源的集中地区。只要占据了这里,李渊的事也就变了性质:不是反叛,而是继承了关陇集团的衣钵——出自十二大将军之列的杨氏将天下带向崩坏,那么由出自八柱国的李家出来收拾乱局,接手周、隋两朝的统治资源自然顺理成章。

在这个过程中,李渊的号召力得到了充分展现。比如当他住在长春宫时,“关中士民归之者如市”,当时的长安还在隋朝手中,关中豪杰百姓已经迫不及待的前来投靠,可见对于李渊夺权,关中上下发自内心没有排斥感。

攻打长安时,李渊再次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智慧,他保护隋朝宗室,宣布“犯隋七庙及宗室者,罪三族”,以此获取了中立势力的好感;攻下长安后,他命人搜集图籍、约法十二条,然后立代王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手段老辣、步步为营,几乎是完整演示了“合法”谋朝篡位的流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进入长安前,李渊的一切表现完全吻合一位开国皇帝必备的素质。但这并不是说他随后的表现不佳,而是指他在一个关键的事项上犯了大错:亲手培育起了无人可比的李世民,却无法处理随后带来的争储矛盾

从李渊起兵之初的人事安排我们可以发现,他偏向让自己的儿子掌握军权(太原起兵时,李建成为陇西公、指挥左军,李世民为燉煌公、指挥右军,李元吉镇守太原);而在称帝后,他按照传统的宗法制立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储君不可擅动,此时的李唐王朝只是占据了关中、太原等地,艰巨的带兵作战工作,自然落到了初露锋芒的李世民身上。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李世民担任唐军统帅,几乎包揽了打下中原、西北的所有战功。刘武周、薛举父子、王世充、窦建德,这些最强悍的敌人,无不倒在了军事才华卓越的秦王脚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为了表彰儿子的战功,李渊不断对其加官进爵。最初是右武候大将军、太尉、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节度蒲、陕、河北诸总管兵马;

到了公元621年,由于李世民创造了一举灭掉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的旷古烁今战绩,李渊认为,儿子的功劳太大了,以往的所有官衔都无法彰显他的功勋,于是加封了史上罕见的殊荣:“乃加号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户至三万,赐衮冕、金辂、双璧、黄金六千斤,前后鼓吹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

李世民此时地位,已碾压所有藩王,仅仅处于太子之下。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掌握了关东地区的军政大权。

那么,李渊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就没担心过会出现“功高震主”的情况吗?由于父子关系,李世民也许震不了李渊,但对李建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威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渊确实尝试过压制李世民,公元619年,他曾杀鸡儆猴,以莫须有的罪名杀掉了太原起兵的元勋、李世民的死党刘文静;其后,当刘武周进攻太原时,虽然形势不利,李渊也故意不起用李世民。但随着形势的恶化、河东领地几乎丢失殆尽,最终他还是无奈面对一个现实:只有二儿子能够对付得了刘武周。

随后李世民临危受命,带上关中全部兵马北上,在极度不利的情况下扭转了局面,不仅收复了失地,甚至一路穷追猛打、除恶务尽,将刘武周、宋金刚连根拔除,顺带还收复了尉迟敬德等绝世猛将。

李世民通过此战证明了自己的不可替代;而随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更是牢牢夯实了他的特殊军政地位。但他的这一角色,已经对唐朝的权力架构产生了巨大冲击:

李世民不甘心现有的地位,同时担心因“功高震太子”遭到针对,自然希望更进一步;而太子李建成既对李世民的威望如坐针毡,更对自己的宝座深深忧虑。双方的手下则各为其主,为了替自己争取更高利益,他们积极鼓动、配合自己的主公开展攻防战,太子、秦王两大阵营明争暗斗就此拉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来说,双方各有优势和短板。

李建成的优势在于官方认定的太子地位,以及多年在关中培育起来的利益群体;长安是他的势力范围,他和李元吉在这里甚至拥有两千多人的私人军队,领头的是薛万彻这种忠勇双全的猛将;

但他的劣势就在于战功不足。因此,王珪、魏徵曾推动、协助他一举平定了窦建德余党刘黑闼,但这远远不能弥补跟李世民的差距。

李世民的情况则相反。他掌握了关东地区的大权,军功赫赫、威名震天下,在军队中的号召力、感召力毋庸置疑。但问题在于,当主要的战事结束后,他是待在长安的,而这里是李建成的地盘。

因此,在夺储之战中,李建成一度占据了优势。李世民也不甘示弱,他也豢养了800死士,积极为撕破脸的那一刻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局面愈来愈恶化的情况下,能够解决问题的也许只有李渊。他既可以当机立断、废建成立世民;也可以以皇帝的身份和权势,彻底剥夺李世民的权力、扼杀其实力和念头。对他而言,这虽有难度,但并非做不到。

但英明了大半辈子的李渊,此时却陷入了犹豫。他不愿废掉李建成,毕竟嫡长子继承制符合规矩,何况还有隋文帝废杨勇、立杨广的惨痛教训。同时,太子李建成并无过错,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轻易改储必定造成大范围动荡。

但面对能力卓越、一手帮自己打天下的李世民,李渊也不忍辜负。在这种两难情绪下,李渊最终采取了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鸵鸟战术,坐视三个儿子斗得你死我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生活中,和稀泥也许是个没办法的办法;但在政治领域,两边不得罪却最愚蠢的,最终变成两边都得罪,并且在客观上会推波助澜、激化矛盾。

于是,找不到话事人的李建成与李世民亲自上阵。在李建成的势力范围内发动玄武门事变,本质不过是一场赌博,但实力不占优的李世民准备充分、敢于冒险,最终上演了逆袭。

手足相残,并且斩草除根、把亲兄弟的后代全部杀死,唐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但玄武门事变是他一生中迈不过的坎。但我们要看到一个残酷的现实:如果李世民落败,李建成也不会对他的后代手软。在数千年的历史上,父子兄弟为了皇位自相残杀的事件还少吗?

可怜的李渊为自己的优柔寡断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好在随后他终于恢复了清醒,作出了明智的决定——承认李世民为太子,其后主动当太上皇、默默地度过了余生。最是无情帝王家,此言非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