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到一种谬论,即万历朝鲜战争,虽然我们胜利了但战争花费却使得明朝无以为继,最终导致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中后期的财政收入(预估)这个预估属于在前辈先贤、老师们的研究、预估的基础上的在预估

明朝的财政收入不可能被知道,只能预估

其实,这种论点混淆了万历朝鲜战争发生时间和明亡之间有着50年的历史,而50年对于历史来说微不足道,但对人、王朝来说却是非常长的。现在我们就谈谈明朝的财政收入问题。

有些人有一种误解,明朝户部的太仓银是明朝的主要财政收入存银地,所以,太仓库约等于财政收入。这个纯粹是不了解明朝的财政收入问题。

太仓银只是明朝上百种甚至几百种库的之一,而且主要运行时间是弘治朝以后(正统七年1442年设立,设立之初的就是服务皇家,嘉靖十一年1532年,服务政府与服务皇室双重目的形成)。

因为,太仓库服务政府和皇室的双重性质,而且主要是存银,所以,张居正改革后太仓库储存大增,成为研究明朝后期财政问题的重点。所以,有此误解。

因为我们中国人的大部分历史时间,除了税收统计等专业范围写作历史的时候,大部分历史数字其实都比较笼统。明朝也不例外,从正史角度想要真正理清明朝的财政收入无异于痴人说梦,绝无可能。只能靠预估。明朝政府(包括政府、皇室)的各种府库系统不下几十个,中央财政数字根本搞不清。

下文我们就具体介绍一下明朝的各种府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对明朝的财政问题和对它的研究性质差不多

从军费数字看,明朝灭亡重要原因就是军费过高

万历朝鲜战争的军费花费并不特别多,论当时的经济规模,日本用了吃奶的劲,丰臣秀吉集日本三分之一的实力进攻朝鲜,最终,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家族被德川家康家族替代,丰臣家族丢了江山。对比明朝,对付个丰臣秀吉动不了晚明的元气。

从军费上看,万历朝鲜战争军费虽然多,但晚明政府能够应付过来。真正应付不过来的是后金和自然灾害。前者属于军事,必然会有军费,正是因为军费的强大支出,挤占了自然灾害的赈灾支出,所以才造成明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从军费数字上看,万历三大征(1592到1600年,即万历二十年到万历二十八年)的八年军费合计1460多万两,平均每年183万两(去掉小数点)。但我们再看看后面的军费支出,就能明白根本不多。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九年的仅对付后金的作战总计六千多万两,平均667万两多。

崇祯年间为了对付后金和农民起义军费花费更多,仅崇祯十六年一年就花费军费(所有军费数量,但大部分都给了征伐后金和历年拖欠的军饷)2122万两(数据来源《中国军费史》),但也有一说为1960万两(数据来源《中国古代军事经济史》)。请注意呀,崇祯年间可不是仅仅有军事行动,还有重大自然灾害的救灾花费,这个钱可不比军费少呀。

为了更深切地了解军费对财政的影响,我们不妨看一下下图,明中期军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虽然军费支出占比财政收入比重非常大,拿五个年份记载比较清楚地说吧,1480年占49%(都是四舍五入,以下同)、1490年占47%、1552年占41%、1571年49%、1602年占32%。因为许多年份数字都找不到,我们从这五个年份偷个懒平均计算,可以预估出军费占财政收入的44%。

然而,宗室支出和官员俸禄支出的规模也很大,但一个项目却极少,而这就是明亡的重要原因,关于上述数据的表格我们下文给出。这五年整个军费支出为2970万两白银,宗室支出高达2824万两白银,官员俸禄开支1490万两白银。然而与此对比的却是,这五年的整个赈灾支出不过36万两,不足5‰(36/2970+2824+1490+36)。当然,这里面有需要说明。

第一:刘昀老师是通过各项资料,主要是太仓库的支出,并没有包括地方政府支出。鉴于1602年之前,政府还是救灾的主体,之后的万里末期、天启、崇祯三个时间段,政府因为白银缺乏,一些地方甚至退出了救灾主体序列,由地方政府领导富户进行自救为主,中央政府给予免税照顾。

所以,36万两本人认为只是最低限度,只是赈灾资金的一部分。当然,史料大多是只提发生灾害、救灾方法和赈灾数额极为笼统,也是我们无法得到赈灾数额的根本原因。但本人预估,崇祯朝时期明朝中央地方的赈灾比重很可能比本表给出的数额会更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自然灾害的六个阶段发生情况

第二:通过上文叙述,我们就会明白:李自成为什么会造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老百姓参加农民起义。要知道古代社会的农民没有现代的诸多先进思想,皇帝在他们的头脑中就是神,大部分老百姓是自己乃至全家宁可饿死也不会造反的。包括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全家饿死三分之一人口(包括已经出嫁和入赘的哥哥和姐姐们)如何?照样先去找吃的,而不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明起于农民起义,朱元璋从即位开始就胆战心惊,生怕百姓造反、武将造反,对天下有一种惧怕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