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汉朝是一个不缺名将的朝代,从汉高祖刘邦创立汉朝开始,汉朝就一直能人辈出,将星璀璨。
汉初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韩信,到了汉武帝时期,有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些名将。
卫青与霍去病,相比于李广,创立的军功更加卓著。但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大多把自己比作李广,很少有人把自己比作卫霍,这又是为何呢?
【一】卫青霍去病的辉煌人生
名将是战场上打出来的。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汉朝著名的将军。他并不是出身将门之后,父亲不过是汉朝的一名小吏,母亲的身份更加低微,是平阳公主手下的女奴。
按理说卫青这种出身,想获得阶层的跨越是很困难的,毕竟古代十分看重一个人的出身背景,有一个好的身世背景,比自己努力打拼,成功要容易得多。
卫青小的时候,受尽了磨难,饱尝世态炎凉。长大之后自身的境况也没好哪去,他成为平阳公主的奴隶。
只不过他做的这个奴隶多少能好过一些,他是平阳公主的骑奴,主要工作就是陪公主骑马,在当时来看这是一份美差。
毕竟时常能够和公主在一起,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能和贵族阶层近距离接触,不说能实现翻身,起码见识也能多一些。
卫青有一个姐姐,叫做卫子夫,被选入汉朝皇宫,成为汉武帝的妃子,并且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
这对于卫青一家人来说,是天大的好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青的身份摇身一变,又奴隶变成了太中大夫。
由于卫青早年陪着公主骑马,练就了一身高超的骑射技术。所以汉武帝外出打猎的时候,经常叫上卫青,卫青逐渐获得了汉武帝的赏识。
经常伴随汉武帝身边,给卫青带来了一个好机会,当时匈奴侵犯中原,汉武帝派兵抵抗匈奴,兵分四路,其中一路卫青是主将。
其他三路军队都战败了,只有卫青这一路部队获得了胜利,汉武帝一高兴,封了卫青关内侯,从此卫青的人生开始走向辉煌。
在之后的多次对匈奴作战中,卫青屡战屡胜。把匈奴打的很惨。卫青因为军功显赫,成为了汉朝的顶梁柱。
霍去病与卫青的关系很特殊,他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并没有因为这层特殊的关系,获得特权,他的成功也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
霍去病领兵作战十分勇猛,也可能是因为年轻,作战很灵活善于快速突袭,率领八百骑兵就敢深入大漠追击匈奴。
他的功劳不比卫青差,只可惜英年早逝,霍去病去世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四岁。霍去病的一生就好似一颗流星,从汉朝的天空划过。
【二】李广难封
怀才不遇的李广
李广是汉朝名将,其功勋不比卫青和霍去病差。早在七国之乱时,李广便立下了军功。只可惜站错了队伍,没能够获得封侯。
李广一心守护汉朝,在与匈奴作战中,李广丝毫不输于卫青和霍去病,匈奴人对李广这个名字同样闻风丧胆。
纵观李广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里都奋战在汉朝的前线。在汉朝的边境耗尽了自己的青春,功劳之大毋庸置疑。
最后却因为在大漠中行军走错了路,自刎谢罪。李广的部下比李广功劳小的都被封侯了,李广到死都没获得封侯。
司马迁对李广的一生深感惋惜,为此称赞李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勃的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道出了无尽的心酸。
有人把李广一生的境遇,归结为运气。李广自己总结为:是因为自己杀降,才导致如此不顺。无论怎样李广终究是抱着遗憾离开的。
【三】文人大多把自己比作李广
文人多伤感。
文人有个习惯,常常使用典故,这样不仅能借古讽今,也能显露自己的才学,用典故首先得读书多。
如果连历史事件都不知道,自然无法用典故。纵观历史我们不禁会发现,失意的文人占多数,成功的占少数。
这些失意的文人大多把自己比作李广,有的甚至还把自己比作陈阿娇。无非是暗指自己怀才不遇,也不知道这些文人是真的怀才,还是本身就是一庸才。
王勃的“李广难封”对于文人来说,很能引起共鸣,以至于这个典故都被古今文人用的烂大街了。
而把自己比作卫青霍去病的却很少,历史上只有唐高祖李渊把李靖比作卫青,宋太祖赵匡胤把段思恭比作卫青,明太祖朱元璋把蓝玉比作卫青。
这些都是帝王对自己武将的评价,而文人却不敢与这二位比肩,相反帝王也没有把自己的武将比作李广。
说白了,卫青霍去病已经是贵族阶层的人物,普通人要是与之相比难免有自不量力之嫌,相反李广只是民间英雄,官方是不与承认的。
结语:
总之,卫青、霍去病、李广都是汉朝名将,文人大多把自己比作李广,无非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END
【历史像一壶陈年老酒,需要细细的品,在这里,静下心,我带你穿越那千年往事,回来,你会更加粉嫩。关注你的老朋友:阅史明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