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侠》的原型,特斯拉的老板,一度蝉联世界首富,正在努力移民火星。这位牛人是谁?埃隆·马斯克。

与传统互联网新贵不同,马斯克的业务涉猎极广。

在能源界,他发展家用光伏电池;在汽车界,他投资特斯拉;在航天界,他创办了space X(太空探索公司)。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超级高铁”计划;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研究“脑机接口”技术。

而且,多,只是马斯克的外在特征,颠覆才是马斯克的强项。在他进入的每一个领域,马斯克都表现出了强势颠覆行业的特点。

颠覆燃油车,特斯拉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电动车;颠覆化石能源,太阳城是最大的商用太阳能电池板供应商;颠覆航空商用模式,太空探索公司是航空航天业最稳定的运营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惊叹于马斯克超人的创造力后,禁不住会问,为什么马斯克能在诸多领域游刃有余?

在一次TED采访中,马斯克透露过这个秘密:“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用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这非常重要。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比较,这样做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第一性原理是层层剥开事物表象直面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以他创建的太空探索公司为例,在马斯克之前,载人的火箭研究都是国家行为,原因只有一个——烧钱,实在是太烧钱了。

马斯克在创业初期同样也碰到了这个问题,虽然是亿万富豪,但面对火箭,他依然捉襟见肘。

开始他想从俄罗斯买点便宜货,后来发现,就算战斗民族今非昔比,想要购买火箭价格还是太贵。

怎么办呢?在购买这条路堵死后,马斯克口中的第一性原理开始发挥作用。

对火箭细致拆解后,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制作火箭的原料成本本身并不高,关键是不能重复利用。如果火箭可以回收再利用,那制造费用完全可以接受。

其实这不算什么秘密,正如电动车电池的碳、镍、镉分开来看也不值钱,所有人都知道,但唯有马斯克从中发现了新意。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按照重复利用这个思路,就在不久前的3月14日,马斯克创建的SpaceX公司用一枚猎鹰9号火箭成功将60颗星链卫星送上了太空。

这是猎鹰9号的第9次飞行,成功刷新了人类火箭的复用纪录,基本改变了火箭只能用一次的传统。

为什么马斯克能够突破常规思维,从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基础角度解决问题呢?这就得提一下他一直推崇的“第一性原理”

关于这个理论,有一本书对其进行过详细的解释,书名就叫做《第一性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李善友是混沌大学的创办人,曾经创办过知名互联网企业酷6网,并一直担任中欧国际商学院创业学教授,长期致力于帮助创业创新者认知升级。

他在书中详细阐述了“第一性”这个概念的思维方式,还通过科学和商业上的案例为我们演示了该如何运用这一思维模型进行思考和创新。

01“第一性”来自于演绎

想要了解第一性原理,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下人类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种基本逻辑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也可以叫做经验总结法,大致就是我们把一定时空之内总结的规律,应用到所有时间和空间,并且认为其基本有效。

比如你在一条街上开店成功了,然后,当你想去别的街再开一家店时,你会怎么办?

按照归纳法,肯定是先总结这个店的管理经验,然后再照抄照搬复制到下一家。

这就是归纳法的思维方式,重点在于总结。

演绎法正好与此相反,他的思维过程是先假设一个逻辑前提,然后按照逻辑推理往下操作。

还是那个开店的例子。

按照演绎法,可能会先假设未来年轻人都会离开这个城市,在这个前提下,推导出街区消费能力下降,然后直接打消继续开店的想法。

这就是演绎法的思维方式,重点在于推理。

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在于,归纳法倾向于从多到一,从很多事物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而演绎法倾向于从一到多,从一个假设推演出多种可能。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吧,马斯克的思维方式就是演绎法,他不是去总结和学习前人研究火箭取得的经验,而是自己重新设定一个起点,比如火箭就应该多次利用这个起点,然后再从这里不断推理出新的做事方法。

这个起点就是马斯克非常重视的“第一性”,也可以称为“逻辑奇点”或者“元起点”。有了这个起点,就可以打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

其实,这种认识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当时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相信,世界上始终存在一个必然正确的元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通过逻辑推导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

被誉为希腊三贤之一的柏拉图更是认为,知识就是回忆,即真正的知识本来就有,只要把它回忆起来,作为元起点,就能推导出全部的新知识。

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演绎法和第一性原理。当然,归纳法和演绎法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几千年来,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大家都默认使用归纳法来生活,甚至我们可以说,99%的日常知识都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上,但是如果你想像马斯克一样去颠覆、去创新,显然演绎法更有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如何找到“第一性”这个起点

第一性原理在创业创新中能发挥着巨大作用,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想创新,怎样才能找到这个重要的第一性呢?

毕竟2000多年前中国的老子也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是《道德经》中关于最开始的那个“道”却总给人玄之又玄的感觉。

在《第一性原理中》李善友给出了寻找的路径。

首先,第一性起点并不在系统内。

换言之,我们能够感知的整个系统都是系统外某一个前提假设推导出来的。想要创新,就要跳出现有系统想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你不能在制造问题的层次来解决问题。

怎么理解呢?他的相对论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相对论提出以前,人们习惯于用万有引力来解释宇宙星球的运动,可是即使不断改善运算方法仍然存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比如水星近日点进动中的43秒偏差。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却独辟蹊径,利用“时空弯曲”假设,成功解释了这一现象。

回到问题的元点,爱因斯坦只是把力学问题转变成了几何问题。前提假设由所有星球相互吸引,变成了所有星球同时分布在一张布一样的弯曲时空之中。

跳出原系统,你才能找到新的第一性假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第一性起点要力戒从众心理。

《乌合之众》中的很多观点都有失偏颇,甚至可以说漏洞百出,但它也提醒我们,从众是人们的普遍心理趋势。

寻找新的第一性起点,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避免从众,建立独立的思考能力,去怀疑一切,检验一切。

《人类简史》中专门提到过从众的合理性。可以说,我们人类之所以能够站在地球食物链顶端,就是靠能虚构出一个并不存在,但大家又都认同地讲故事的能力。

可是时间来到现代,这种从众心态却表现出很多弊端。许诺高额回报的 P2P等庞氏骗局,并不是因为大家不明白道理,反而是参与的人多了制造出了虚假的安全感。

也因此,想要跳出现有系统的束缚,就必须保持审慎的理性,不被群体观念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第一性起点要敢于否定自己。

人是最爱给自己找理由的动物。罔顾事实,顽固坚持自己的情况屡见不鲜。

而否定自己的想法,在哲学上就等于宣布自我的死亡,需要极大的勇气。

数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早就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论断。

在哲学上,只有思考才能让人真实体会到自我的存在,而否定思考成果,很像在否定人的存在,这容易引发情绪,让人无法接受。

因此,推翻现有系统,建立新的假设并不容易,需要我们不断承受否定自己的压力。

最后,第一性起点需要多领域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说:“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你看什么都是钉子。”

我们自认为在使用大脑思考,其实只是在使用大脑中的思维模型在思考。

如果我们只用一种思维模型来看待世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出现扭曲。

因此,成年人的学习不在于增加更多的信息量,而在于增加新的思维模型,找到每个思维模型的元点并且相互借鉴,从众多思维模型中激发出新的第一性假设。

当然这并不是需要我们通晓各个不同的学科。实际上,每个学科中真正的大道理只占全部内容的5%,但重要性却达到95%。

比如数学的复利模型,物理学的临界质量模型,生物学的现代综合进化论,化学的自我催化模型以及工程学的备份模型等等。

想要突破已有系统的局限,看到外面的关键起点,需要我们多涉猎一些其他学科的核心基石,并能够随时调用,相互借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总结

总体来说,想要取得颠覆性创新,就要重视第一性原理。

利用演绎法,挣脱原系统的经验束缚,避免从众心理,敢于否定自己,借鉴其他领域的思维模型,打造自己独特的观点。

毕竟,假如你在所有事情上都与其他人观点一致,你凭什么出类拔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