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尔个人形象的风格化,则是基于历史材料记载的后续文学性建构。一直以来,由于自身的悲剧命运结局,再加上《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色彩渲染,莫尔成了人们心中一位正直而博学的历史传奇人物。处于当时混乱的政治环境,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带有一种孤胆英雄式自我牺牲精神,因而也常被后人称作“四季之人”(themanforallseasons)。“四季之人”作为一句英语俗语,用于形容一个在各方面都能力卓越并表现出色的成功人物,其重要性足以永垂青史。若上升到政治话语的修辞性高度,则用来强调随时随地都会站出来独当一面,并勇于承担国家责任的英雄式人物。
莫尔被尊称为“四季之人”,主要还得归功于20世纪英国剧作家罗伯特·鲍特的作品《四季之人》。1660年,鲍特以莫尔的生平为蓝本创作了这部舞台剧,主要讲述莫尔人生最后阶段的生活,塑造了莫尔正直正义的为人处事风格。几年之后,剧本被改编拍摄为电影,于1966年12月上映,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一致的好评,并荣获次年第三十九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六个重要奖项,是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传记性佳作。片名“AManforAllSeasons”被译作“良相佐国”“日月精忠”“正直的人”等。由此可见,汉语观众对莫尔人物形象与人格力量的认知与接受,显然是在积极正面不过了。
在剧本扉页,鲍特引用了两段前人评价莫尔的话。一段是讽刺大师斯威夫特对莫尔最为坦诚的赞颂——“这个国家(英国)所产生的拥有最高美德的人”;另一段,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语法学家罗伯特·惠廷顿对莫尔由衷地感叹:
莫尔拥有天使的智慧与非凡的才学,我不知道还有谁堪与他媲美。哪儿还能找到这样高贵、谦逊又亲切的人呢?他既能为我们带来惊喜和愉悦,又能让我们产生一种悲伤的庄重感:他就是一位四季之人。(RobertBolt,AManforallSeasons:AplayforSirThomasMore,HeinemannEducationalPublishers,1996)。
按《四季之人》中的讲述,当时的莫尔已因《乌托邦》的出版备受争议,同时也受到了人文主义者和平民百姓的褒奖和拥护。剧中的莫尔:
年纪已将近五十。面色偏白,中等身材,并不强壮。然而,他的自我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让他显得容光焕发。他的动作举止大方而敏捷,但又不显粗野,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节制与温和。他长着一副智者的脸庞,随时会浮现出愉悦的表情,但也随时会显得严肃和慈悲。只有在面临高危的情况下,他才会变得像一位苦行僧或禁欲主义者一样阴沉,而后则表现得越来越冷漠。(AManforallSeasons:APlayforSirThomasMore)。
如此一来,莫尔的深思与善变又为他添加了某种气质上的神秘感与不确定性。鲍特通过细致的描述,凸显出莫尔性格的“双面”化,这也是对莫尔形象的一种更为真实贴切地还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