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汉鹏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旗县区政务大厅新增18个“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公开受理和解决群众、企业在大厅办事时遇到的“疑难杂症”。窗口虽小,解决的却是群众、企业跑来跑去、枉费周折“办不成事”的大问题(4月13日《工人日报》)。

“办不成事”是指包头市群众、企业线上或线下提交申请材料后,各部门未能按时受理、按时办结,或群众两次及以上到各级政府部门、政务大厅未能解决的问题。包头市设立该窗口是为了切实帮助群众、企业解决问题,受到办事企业和群众的好评,值得点赞。

进一步看,政务服务窗口的工作严谨、规范,有严格的办理要求和时效。有些事不是故意不办或为难群众,而是受制于既有规则和窗口人员的权限,办起来就是会比较纠结和繁琐。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其他办事人的等待时间,因此专门设置这样的“办不成事”窗口。诚然,“办不成事”只是极少数,但把办不成的事办成了,意义不小。因为它不仅能为办事群众提供更多服务,还为群众送上一份安心,让群众心里有底:普通窗口办不成的事,还有“办不成事”窗口兜底。这窗口起这样直白的名字,也说明不怕被误解,不怕被质疑,体现出积极的服务态度。

为了切实让“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信箱真正发挥作用,包头市各级政务服务部门建立健全了“办不成事”投诉、整改、反馈机制,对搜集到的问题,逐项研究分析、追根溯源,形成工单派发有关地区、部门或窗口限期整改解决;各级部门对政务服务部门交办的“办不成事”事项或问题,建立强有力督查机制,持续跟踪督办,确保“办不成的事情能尽快办成”,彰显和践行着执政为民理念。

毋庸置疑,建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型政府,是群众和企业的期望,也是形势的需要,是用实际行动回应民生期待。当然,深化“放管服”改革绝不能止步于既有成绩,要有针对性地分类施策,运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提高服务水平。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需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唯有各级机关及工作人员将“办不成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并将之努力转变为“办得成的事”,才能够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办不成事”窗口帮助破除阻碍办事的隐形壁垒,增强群众办事便捷度,真正将群众“办不成的事”,当成了“自己的事”,无疑是“放管服”改革的示范典型,这种创新实践值得推广和各地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