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连川普女儿都忙着点赞的“怪婆婆”,用南瓜和圆点俘获了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可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她?

一说起草间弥生,当代艺术爱好者会想起南瓜,密集恐惧症会联想到被斑点支配的恐惧。从海边小岛到超级购物中心,只要是有艺术和时尚存在的地方,就有可能看到这些长满圆点的当代艺术南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欢草间弥生的人很多,特朗普女儿伊万卡将看草间弥生展的照片发至社交媒体,获得了大量点赞

而这位艺术家最新的展览,则来到了与当代艺术似乎有一定反差的地方——植物园。从2021年4月10日至10月31日,“草间弥生:宇宙自然”将在纽约植物园展出。这一次,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南瓜、圆点、带有斑点的植物雕塑都将出现在真实的植物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刚在纽约植物园开始展出的草间弥生作品,图片:Designboom

草间弥生成长于经营种子生意的富裕家庭,植物在她的创作生涯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此次纽约植物园与草间弥生合作的展览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让观众通过探索草间弥生作品中的植物,去了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近期无法亲临现场?没关系,我们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聊一聊:草间弥生在全球具有这么高的人气,这到底是为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限镜屋”是草间弥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构造的系列作品,本次纽约植物园亦有展出,图片:CFP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藏在她的生活与创作经历中。

草间弥生出生于名门望族,家里希望她成为传统的富家太太,而非潦倒的画家,因此很反对她学画画,父母间紧张的关系也让她饱受巨大的压力。草间弥生从小患有精神疾病,她常常出现幻觉,看到自己的精神离开身体,和表情怪异的花对话,这形成了她异于常人的观察力与创作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间弥生十岁时绘制的母亲肖像,身体和面部布满斑点

草间弥生曾描述自己第一次“爱”上南瓜,是小学时和祖父一起去参观一个大型的种子收获场,南瓜以最生动的方式对她说话,草间弥生也被它们迷人的外形所迷惑。

南瓜可爱且具有巨大的存在感,很像日本达摩的形象(游戏《阴阳师》里那个圆圆的不倒翁)。因为太喜欢南瓜,草间弥生将它视为自己的化身,此后便开始乐此不疲地表现南瓜的艺术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纽约植物园中展出的草间弥生镜面南瓜,图片:Designboom

正因为有着异于常人的精神世界,草间弥生观察到周围事物都是由圆点构成的,就像有一层斑点的滤镜。她把自己、星体等一切事物当成圆点去欣赏,因此作品也都是由大量类似元素构成。

原来,作品里那些让人感到奇怪的斑点,就是草间弥生的日常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间弥生另一标志性作品——“水仙园”,五十多年间,草间弥生在多个地点重新呈现这一景观,图片:Designboom

在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学习过后,草间弥生开始不满足于程式化的绘画学习。1955年,26岁的她想要试着摆脱日本封闭而陈腐的艺术环境,于是写信给女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并得到其帮助。

乔治亚·欧姬芙将草间弥生推荐给自己的经纪人,这成为了草间弥生到纽约去追求新的创作生涯的契机。但草间弥生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早期可以说是非常不顺利的。

动身前,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万日元并告诫她不要再踏入家门;初到纽约,草间弥生一直在黑色的背景上画白色的网,作品无人问津,穷困潦倒。在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草间弥生回忆了自己为期不长的贫困期:没钱吃饭,只能不断地奔走于画廊之间努力自我推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间弥生初到纽约的代表作系列《无限之网》,画面呈现重复而去中心化的效果,既是对传统绘画的颠覆,也让人感到迷茫,图片:佳士得

在经历被拒绝与再推销之后,草间弥生的画作终于在纽约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联展中引起了艺术评论家的注意。《纽约时报》评论她的作品《无限之网》:拥有惊人的力量,且令人感到迷惑。

要说草间弥生年轻时期的艺术实践,也是非常敢想敢干的,在立意上非常前卫。在美国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从1960年代起,年轻的草间弥生开始了非常大胆的当代艺术实验。

1966年威尼斯双年展,在没有收到邀请的情况下,她在户外摆出1500个塑料银球并以2美元一个的价格出售。这一行为也被批判为“将艺术品像热狗一样廉价卖出”,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艺术品昂贵崇高的消费符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间弥生以2美元一个的价格,将自己的银球艺术品廉价出售,图片:Khan Academy

在这个阶段中,草间弥生作品的批判性开始增强。

进入到1967年,她开始组织裸体行为艺术,这让草间弥生进一步走向台前。她在男女模特身上画上斑点,并在纽约的闹市区演出。她喊话尼克松总统,以此作为对于越南战争的一种非暴力反抗。

草间弥生倡导解放与反战的艺术理念和当时的嬉皮士风格互相呼应,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但有关草间弥生的争议始终不断,不仅远在日本的家人因这样“放荡”的行为感到羞耻,媒体和评论界也打出深深的问号:这就是艺术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草间弥生的眼中,圆点是组成万物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圆点,因此她在模特身上画满圆点,在闹市区以裸体行为艺术的方式进行反战抗议,图片:SHAD arTchi

在艺术实践的高峰期,草间弥生和一系列活跃的当代艺术家交往密切,从达利、到安迪·沃霍尔,她还和微型装置艺术奠基人约瑟芬·康沃尔展开了十年之恋。这些艺术家之间互相欣赏,互相攀比,也在创作中互相影响,这些交流也奠定了草间弥生在当代艺术领域的活跃地位。

七十年代初期,约瑟芬·康沃尔去世,草间弥生的精神情况也每况日下。她从美国回到日本,并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小说与时尚设计方面的创作。草间弥生的圆点就像一个强效艺术滤镜,无论是汽车、服饰、化妆品……一旦铺上这层斑点,就可以被“艺术光泽”所笼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汽车被贴满斑点时,就化身成了一台“艺术汽车”,图片:Popsugar

在所有阐述草间弥生的文字中,蔡康永的一段话非常适合用来总结:“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于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间弥生的画作,因为由变化的小色块组成,看上去有点像色盲色弱测试图,图片:Toperfect

关于草间弥生的作品,有人在其中领悟到稳定而有序的精神世界,也有人觉得像色盲检查时的抽象画。有人认为她的声名大过艺术贡献,有人认为她的经历和前卫思想已经高于作品本身。但对于艺术的感受与评价是主观的,全凭自己亲见,我们甚至无需强行理解,毕竟,对于艺术家的一味追捧也反映了一种世界的虚无和理性的崩溃。

但无论如何,艺术是帮助草间弥生从现实和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中逃离的“出口”,她也在这个过程中带领人们窥见另一个玄妙的世界。如今,92岁的草间弥生依然没有停止创作。正如她自己所言,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必须与艺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草间弥生希望下辈子仍旧做个艺术家,因为艺术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图片: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