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一词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鸡娃是指那些疯狂给孩子报班的中产阶级家长们,把教育热情的鸡血打给孩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古往今来任何阶级,任何年代的父母都能达成的共识。不过各个年代的父母对其具体理解却不一样。

70后的父母认为孩子考个大学就是光宗耀祖的事了,学习的过程中,只是会告诉孩子,认真学习很重要,这是改变你命运的机会。

到了80后父母,教育焦虑迎风而至,家长们不仅仅是希望孩子们能考上大学,更希望孩子能考上名校,甚至国内名校都不能满足胃口,他们的目标是考上国际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舍得》田雨岚对儿子子悠的学习重视程度令人惊叹,儿子从一年级就开始学奥数,拿奖拿到手软,小小的孩子每天要上两个半小时一节课的课外辅导班

这位妈妈逢人就夸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有多么好,在班级里的排名有多么靠前。

甚至是在家族聚餐的时候,让孩子背圆周率,即便是大家一脸无奈听不下去了,依然坚持让孩子背完。

可以看出孩子学习好,家长的骄傲要溢出了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焦虑的家长

田雨岚是鸡娃妈妈的典型代表,他们对于孩子的发展教育有着打了鸡血般的热情,全然不顾孩子的真实需求。

焦虑的家长们把全部的希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规划出了一条明确的路线,住在哪个学区,上什么小学,上什么中学,要学什么专业,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下。

如果孩子提出了什么反对意见,家长会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吃得苦中可方为人上人,以后你长大了就知道我的用心良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孩子在迷茫中长大,从小到大没有自由的决定过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他们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听爸爸妈妈的安排,晚上写完作业连看电视踢足球都是奢望,最理想的状态是学完课上学课下,学完课内学课外,总之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学”。

投入成本

鸡娃的家长自己也不轻松,他们要在工作之余了解培训机构的信息,了解最新的升学政策,在家长群里交流心得,忙得不亦乐乎。

这只是时间成本的投入,还有金钱成本。

首先,补课费以及网课,各种特长班价格不菲;其次,上课可不一定都在家门口,每天去送娃上学也是一件高成本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入如此之多,也不一定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成果,只是勉强和同龄孩子们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

家长们何不换条思路,投资自己?

投资自己

“学习是一辈子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没有几个人做到。

很多人在工作以后就放弃了学习,他们或者以“用不到,学他干嘛。”为理由,或者以“工作很累,没闲工夫学习。”为借口来逃避学习,拒绝进行自我提升。

但是不学习没有使他们追求进步成功的脚步停歇下来,于是他们把目标转向了自己的孩子,期望孩子能够有所达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始终不是一个好的选择,鸡娃一定能成功吗?不一定。

其一,孩子是模仿的高手,倘若你在激励孩子的同时,并没有以身作则,而是成天打游戏刷抖音,那么当孩子问到你“爸爸妈妈,为什么你们可以玩手机,我不可以?”

你要怎么回答?

做人切忌双标,你在要求孩子努力的同时,自己是否起到了正面的带头作用?

其二,虽然“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确实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不过如果没有灵感作依托,再多的勤奋都是徒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投资孩子看起来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因为你知道,孩子正处于信息接收,能力发展的巅峰阶段,只要是进行了教育就能够有所收获。

但是实际上鸡娃很可能是一件回报率极低的事情,你的孩子从小各种特长班上的不少,语数外补课样样不落,却不一定能如愿升入理想的中学,甚至是理想的大学。

鸡娃不如鸡自己,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永远是最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