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有读者大大表示疑惑了,马奇诺防线不是法国建的吗,并且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什么时候晚明也出了个马奇诺的大人物。读者大大们,别着急,听小编慢慢道来。马奇诺防线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到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被消耗在防线上,而被寄予厚望的马奇诺防线,结果仅仅是起了牵制作用。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国内千疮百孔,国际上也如履薄冰,这使法国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激起了极强的自保心态。而因为战争的影响,法国在1930年后5年将面临严重的兵役人员短缺现象。残酷的一战令普通法国人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既然国耻已雪,不愿再战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势”的军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正是在这种“过和平日子”思想的驱使下,消极防御的思想也在军队中蔓延开来。简单来说,就是法国被打怕了,想借助堡垒阵地,来消耗德国,当然前提是德国主动来充当这个冤大头。阿登山区和马奇诺防线位置图回溯至三百多年前的中国东北,当时明朝和后金在此角力,占据优势的明朝,经过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失去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开始陷入被动,到天启年间,辽阳、沈阳等重镇相继失守,广宁之战后,明朝更是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局势万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转为进攻。晚明东北要塞图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孙承宗自请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主要的战略目的是,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三地为核心重镇为依托,并且不断的向东方沿途修建堡垒,不断挤压后金的生存空间。关宁锦防线这其实是宋朝对西夏,建堡战略的翻版而已,一是河西走廊的西夏,另一个是黑龙江南北的后金,而彼时是财通天下的大宋,此时却是国库空虚的大明,结果可想而知。首先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希望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正如英法静坐战,坐等德军攻击马奇诺防线一样。关宁锦防线的命运与马奇诺防线一样,没有起到战争的关键作用,只是基本的牵制敌方,与其巨大的投入,不成正比;而更糟糕的是晚明的财政状况,远远比不上刚刚获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法国。所谓的屯田,在后金的劫掠和骚扰下,基本发挥不了作用;而耗费巨资的城、堡,也在不断易手之间,化为瓦砾,成为一个个侵吞着巨额物资的无底洞。特别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后,皮岛兵变不断,自顾不暇,反而成为明军的拖累,基本失去了牵制作用,关宁锦防线就孤掌难鸣了,皮岛更于1637年在清朝和朝鲜王朝联合进攻下陷落。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投入,只是创造了一个地雷区,清军也不傻,不愿意在此消耗,而关宁锦防线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在清军南下掠夺时,使其不敢倾巢而动,必须留出一部分留守部队,仅此而已。其次是,战略地位的变化,随着后金的不断西进,关宁锦已经不是唯一的战略要点,反而成为了鸡肋。随着后金军的日益强大,漠南蒙古一个个被他们或消灭,或结盟成为蒙古八旗,在击败林丹汗统治的察哈尔部后,漠南蒙古基本都纳入了满清的统治范围。这也就意味着,清军不光可以经由山海关攻打明朝,而是有了喜峰口,古北口,宣府,大同等等多条进攻通道。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在皇太极执政的时期,关宁锦防线仿佛瞬间失效,清军五越长城,侵入明朝境内,在关宁锦防线的后方肆意掠夺,极大的削弱了明朝实力,更加剧了明朝内部矛盾。明朝九边重镇分布图再次是,最后大明的精锐囤积于此,大量的军饷却养出了半独立的军阀。关宁军逐渐向军阀方向发展,中央既不敢严控也不敢放手,导致后期作用不大,胃口不小,尾大不掉,保存实力。最为重要的是,本来就财政紧张的明政府,为解决防线的建设和维持问题,加辽饷与练饷,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之灾年不断,各地哀声怨道,人心惶惶。西北、中原、山东不堪重负,民变蜂起,流寇横行之势不可遏止。而且由于西北各镇的粮饷长期欠发,更是导致山陕边军哗变。为了围剿农民军,明政府又加收了剿饷,本来就负担极其沉重的农民,更是揭竿而起,这样晚明就陷入了死循环,使得农民军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到了崇祯末年,明政府对局势,已经失去了控制,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毫无办法,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末农民战争图而被寄予厚望的关宁锦防线,最后没让清军费一枪一弹,剩余的关宁军精锐们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成为满清的急先锋,打开了满清梦寐以求的,富庶之地的最佳通道。原创,禁止恶意抄袭,侵权必究。参考文献:1. 《明史》2. 《清史稿》3. 《宋史》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肯定有读者大大表示疑惑了,马奇诺防线不是法国建的吗,并且其名称来自当时法国的陆军部长A.-L.-R.马奇诺的姓氏,什么时候晚明也出了个马奇诺的大人物。读者大大们,别着急,听小编慢慢道来。
马奇诺防线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十分坚固。防线内部拥有各式大炮、壕沟、堡垒、厨房、发电站、医院、工厂等等,通道四通八达,较大的工事中还有有轨电车通道。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到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1930、1940年代货币),防线主体有数百公里。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被消耗在防线上,而被寄予厚望的马奇诺防线,结果仅仅是起了牵制作用。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国内千疮百孔,国际上也如履薄冰,这使法国陷入了深深的焦虑,激起了极强的自保心态。而因为战争的影响,法国在1930年后5年将面临严重的兵役人员短缺现象。残酷的一战令普通法国人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既然国耻已雪,不愿再战的民意也令保持一支“完全攻势”的军队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正是在这种“过和平日子”思想的驱使下,消极防御的思想也在军队中蔓延开来。简单来说,就是法国被打怕了,想借助堡垒阵地,来消耗德国,当然前提是德国主动来充当这个冤大头。
阿登山区和马奇诺防线位置图
回溯至三百多年前的中国东北,当时明朝和后金在此角力,占据优势的明朝,经过萨尔浒之战的惨败,失去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开始陷入被动,到天启年间,辽阳、沈阳等重镇相继失守,广宁之战后,明朝更是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局势万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转为进攻。
晚明东北要塞图
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天启二年(1622年)八月,孙承宗自请为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十一万,收复失地四百余里,选拔培养了如马世龙、袁崇焕等一批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主要的战略目的是,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三地为核心重镇为依托,并且不断的向东方沿途修建堡垒,不断挤压后金的生存空间。
关宁锦防线
这其实是宋朝对西夏,建堡战略的翻版而已,一是河西走廊的西夏,另一个是黑龙江南北的后金,而彼时是财通天下的大宋,此时却是国库空虚的大明,结果可想而知。
首先是,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希望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正如英法静坐战,坐等德军攻击马奇诺防线一样。关宁锦防线的命运与马奇诺防线一样,没有起到战争的关键作用,只是基本的牵制敌方,与其巨大的投入,不成正比;而更糟糕的是晚明的财政状况,远远比不上刚刚获得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法国。所谓的屯田,在后金的劫掠和骚扰下,基本发挥不了作用;而耗费巨资的城、堡,也在不断易手之间,化为瓦砾,成为一个个侵吞着巨额物资的无底洞。
特别是在崇祯二年(1629年)六月,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后,皮岛兵变不断,自顾不暇,反而成为明军的拖累,基本失去了牵制作用,关宁锦防线就孤掌难鸣了,皮岛更于1637年在清朝和朝鲜王朝联合进攻下陷落。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投入,只是创造了一个地雷区,清军也不傻,不愿意在此消耗,而关宁锦防线所起的作用,仅仅是在清军南下掠夺时,使其不敢倾巢而动,必须留出一部分留守部队,仅此而已。
其次是,战略地位的变化,随着后金的不断西进,关宁锦已经不是唯一的战略要点,反而成为了鸡肋。随着后金军的日益强大,漠南蒙古一个个被他们或消灭,或结盟成为蒙古八旗,在击败林丹汗统治的察哈尔部后,漠南蒙古基本都纳入了满清的统治范围。这也就意味着,清军不光可以经由山海关攻打明朝,而是有了喜峰口,古北口,宣府,大同等等多条进攻通道。天聪十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大清”,在皇太极执政的时期,关宁锦防线仿佛瞬间失效,清军五越长城,侵入明朝境内,在关宁锦防线的后方肆意掠夺,极大的削弱了明朝实力,更加剧了明朝内部矛盾。
明朝九边重镇分布图
再次是,最后大明的精锐囤积于此,大量的军饷却养出了半独立的军阀。关宁军逐渐向军阀方向发展,中央既不敢严控也不敢放手,导致后期作用不大,胃口不小,尾大不掉,保存实力。
最为重要的是,本来就财政紧张的明政府,为解决防线的建设和维持问题,加辽饷与练饷,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之灾年不断,各地哀声怨道,人心惶惶。西北、中原、山东不堪重负,民变蜂起,流寇横行之势不可遏止。而且由于西北各镇的粮饷长期欠发,更是导致山陕边军哗变。为了围剿农民军,明政府又加收了剿饷,本来就负担极其沉重的农民,更是揭竿而起,这样晚明就陷入了死循环,使得农民军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到了崇祯末年,明政府对局势,已经失去了控制,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毫无办法,终于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破北京时,崇祯帝自缢于煤山。
明末农民战争图
而被寄予厚望的关宁锦防线,最后没让清军费一枪一弹,剩余的关宁军精锐们在吴三桂的带领下,成为满清的急先锋,打开了满清梦寐以求的,富庶之地的最佳通道。
原创,禁止恶意抄袭,侵权必究。
参考文献:
1. 《明史》
2. 《清史稿》
3. 《宋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