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热播影视剧《大宋宫词》有这么一段剧情,说这宋太宗赵匡义与自己的长子楚王,因为地震,被困于倒塌的宫殿中。赵匡义以为必死无疑,于是坦承了自己杀死二哥赵匡胤,矫诏继承了皇位,承诺如果自己能活下来就立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为太子,也就是说赵匡义得位不正。试问历史上关于赵匡义得位正不正是怎么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赵匡义怎么继承二哥赵匡胤的皇位这件事,历史上有一个“斧声烛影”的故事,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病重,次子赵德昭没有第一个赶来皇宫,因为赵匡胤长子早夭,因此赵德昭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结果反而是弟弟赵匡义来了,在烛光下不知道兄弟两人说了什么,只听闻赵匡胤玉斧扔到地下,大喊一句:“好自为之”。接着赵匡胤驾崩,第二天赵匡义继位,这就是宋太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斧声烛影”是赵匡胤两兄弟的密谈,因此两人具体谈了什么,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也因此真相就不好说了,喜欢研究历史的学者也不好评判了,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当然对于民间来说,这样的一个含糊不清的故事,本身就是在说明赵匡义得位不正,道理很简单,试问你辛辛苦苦用一根等身齐的杆棒,打下了四百座军州,最后传给弟弟,你愿意吗?

反正自从禹皇有了私心,把人皇之位传给儿子启之后,华夏就开启了家天下的时代,到了汉高祖刘邦时期,天下大部分都让刘邦分个自个的儿子,侄子了,当然皇位是轮不到侄子的,只能是自己的儿子。讲真自从封建王朝开启,一个平稳的王朝,如果皇帝有儿子,是不可能把皇位传给弟弟的,就算是一母同胞也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如果是母亲要皇帝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呢?历史上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就是这么干的,话说杜太后病重,赵匡胤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杜太后自知自己命不久矣,于是急召宰相赵普入宫。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么得的天下吗?赵匡胤回答:“我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祖宗和太后的福德”。杜太后听完说道:“其实不是这样的,

周世宗柴荣让年幼的儿子统治天下牛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能被你所拥有,因此你死后当立你的弟弟,四海广大,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同时也对宰相赵普说:你也要谨记我说的话,不可违背。赵普马上在床前写了誓书,并把这誓书也就是太后遗旨放在金匮之中,交给一个可靠的宫人保管,这是《宋史》杜太后传中的一段记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害怕皇帝的儿子年龄太小,怕镇不住场面,因此把皇位传给亲弟弟,不至于重蹈柴氏覆辙,但依照历史记载来看,赵匡胤不存在这个问题。历史上赵匡胤是在公元976年11月14日驾崩的,赵匡胤的次子赵德昭是公元951年出生的,也就是说赵德昭在赵匡胤驾崩时,已经25岁了。凭啥赵匡胤要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匡义。

更有意思的是这宋朝历史上记载的金匮之盟,是在赵匡义当了皇帝六年后,宰相赵普献出来的,至此这金匮之约才算公开了。大家觉得这段历史真假如何?当然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就当这盟约是真的,杜太后高瞻远瞩,看出自己的幼子是真龙天子,一定要孝顺的长子死后传位给弟弟,也没办法不是,以仁孝治国的宋朝,母亲的话必须得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按照杜太后的遗旨,这赵匡义死后,是不是应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大侄子赵德昭?可惜历史上继承皇位的是赵匡义的三子赵元侃,在热播影视剧《大宋宫词》中,赵匡义和宰相赵普也是一心要立赵元侃为太子,历史上也是如此呀,根本就没有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什么事,并且赵匡义压根就没有打算把皇位传给大侄子,赵德昭也根本没有机会。

在历史上,公元979年赵匡义不顾全臣反对,决心北伐御驾亲征,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军从太原出发展开北伐,在初期宋军一度收复河北易州和涿州,赵匡义下令围攻燕京,宋军与辽军在高粱河畔激战,赵匡义亲临战场指挥,结果中箭受伤,皇帝都受伤了,不用说宋军大败,赵匡义乘着一辆驴车仓皇逃走,北伐失败了,也因此赵匡义失踪了一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不见了,军中大乱,因此有大臣谋划立赵德昭为皇帝,当然赵匡义乘着驴车安然回来了,在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不高兴。赵匡义在回到了京城后,因为北伐失败之时,没有对收复太原的将领封赏,有一次上朝赵德昭跟赵匡义说起这事,赵匡义大怒说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赏也不迟。”赵德昭退朝后,因为害怕自刎而死。